厚植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底色

——我市大力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综述

赵永刚

2024年10月30日

城市美景

市第一中学新校区

小而精的口袋公园

公园一角

家门口的睦邻集市

线下招聘会促就业

本报记者 赵永刚 文/图

新建义务教育学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让医疗服务从“有”到“优”;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帮扶精准有效,让更多的人找到称心的工作;

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让群众尽享便利美好生活;

今年以来,我市将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这座活力城市的幸福指数正不断刷新。

夯实就业之基

筑牢民生之本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10月10日,海勃湾南部零工市场正式投入使用。运营第一天,上百名零工人员在这里休息、体验,对于这个“家”一样温暖的地方,大家给予了高度认可。

零工人员苏海军一直关注着该零工市场的建设情况,对他来说,新的零工市场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以前就在街边找工作,雇主开车过来,大家一哄而上,太危险了,也容易发生矛盾。现在有了这个零工市场,雇主在这里注册,我们在这里登记,找活儿更方便、更安全。”苏海军说。

我市积极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目前已建成4个区级线下零工市场,开通了“乌海市零工驿站”线上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务工人员与用工企业的供需匹配效率和质量,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我市大力扶持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从政策、资金、项目、环境等给予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就业帮扶精准有效,为稳住就业基本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5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1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90人。

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多管齐下,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找企”“直补快办”,为企业发展助力,稳定就业岗位;开展区内外人力资源合作,持续加强“政校企”合作引才,全力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多部门联合开展“保民生、稳就业、优服务”重点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就近办”“多点可办”,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聚焦民生关切

解决急难愁盼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是衡量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崭新明亮的教室书声琅琅,美丽整洁的校园充满书香,设施完善的运动场馆里学生们强健身体……刚建成的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办学条件,推动教育软硬件建设再上新水平,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区唯一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自治区验收和国家资格审核的盟市。

线上预约挂号,看病就医更便捷;线上就诊、远程会诊,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市医疗服务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牵头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与此同时,我市不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提升市人民医院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进市妇幼保健院综合托育服务中心等项目,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以推进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为抓手,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

聚焦抓好社会保障,我市推进全民参保精准扩面专项行动,依托社保卡实现政务服务、补贴发放等“一卡通”直达。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在自治区率先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全市通办。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落实特困供养制度,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深化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运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等4项工程,推动“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

便利近在咫尺

尽享幸福生活

“过来看看,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尝尝好吃的凉粉。”……一早,“滨河生活圈”睦邻集市的阵阵吆喝声唤醒了城市的清晨。

“逛完公园、过一条马路就能买到新鲜的肉蛋果蔬,小区门口有理发、改裤脚的‘小修小补’服务点。现在买药、购物、休闲,走几步就到,有什么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还会上门帮助我们老年人解决,生活越来越便捷了。”居住在文香雅苑小区的居民张玉莲说。

2021年,我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奋斗目标,将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作为实现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转型、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并逐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市“十大民生工程”、全市“十二项重点工作”,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

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我市把5个涵盖16万人口的街道社区确定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首批试点,不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书写下“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生动注脚。如今,我市已建成一刻钟社区生活圈14个,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街道社区,服务居民53.21万人,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

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今后,我市将在做到“有”的基础上,聚焦推动服务质量向“好”转变,不断丰富完善社区周边业态,全力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把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民生跟着“民声”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

细心的市民发现,近几年,身边的口袋公园逐渐增多。有的建在小区周围、街道旁边,有的是将“边角地”利用起来,有的甚至是由脏乱差区域改造而成……这些曾经闲置的公共空间,经过改造提升,变成了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我市强化民生需求,建设完成消防公园、劳动公园、廉洁公园等一批“小而精”的口袋公园,黄河沿岸滨河区域生态建设项目一期、三期已完工,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绿地布局,拓展了绿色公共空间。

因地制宜规划绿化景观区,合理施划停车位,提升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今年,我市按照“综合改一次”的理念,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改造新路径,让老旧小区改造顺民心、得民意。目前计划改造的63个老旧小区全部动工。

自实施城市更新工作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空间布局、公路交通提升改造、住房保障、老旧小区和房屋改造,加大力度建设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助力城市集约发展、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

我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截至10月29日,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235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天数比率77.8%,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黄河乌海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6个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绿色多了,环境美了,空气好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做好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努力让广大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民生保障的“底色”会越来越浓,幸福生活的“成色”也会越来越足。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