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童年的梦想与洁白

2024年10月31日

书名:《再见,野孩子》 作者:包利民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我们的心里,都曾住过一个野孩子——他肆无忌惮地爬树翻墙,大胆潇洒地下河游泳抓鱼,疯狂任性地在草地上打滚,眼睛一眨不眨地观察蚂蚁搬家 ……他拥有我们生命中最初的蓬勃朝气,像风一样率性奔跑。那个纯真果敢的野孩子,如今你还记得吗?

散文作家包利民在其新著《再见,野孩子》中,用朴实的语言、哲辩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回眸孩童时代的故事和闪光的点滴,让我们在阅读中品咂人生的本味。该书为散文集,共分“一杯朝阳”“倚杖柴门外”“只为给你写封信”“牵着月光行走”“沉默在时光深处的少年”五辑、共六十八篇文章。

书中的孩童牵着月光行走,伴着落日独行,站在高岗上迎接日出。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澄澈的青春伴随着成长的伤痕,印证着生命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无拘无束和放任自由中,那个忧郁的少年,和田野亲近,和山川河流为伍,和自然对话,让我们在悠悠岁月中,体悟童年的真挚与率性。

孩子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快乐很容易满足。比如在《牵着月光行走》中,“夏天加上暑假,就是我们的快乐。除了回家匆匆吃午饭,我们一直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追逐着风也追逐着一种诱惑。”虽然孩子们最后什么也没追到,但是他们却没有遗憾,因为乐趣就在追逐的过程中。虽然这种乐趣在大人的眼里并不以为然,但在孩子眼里却是别有风趣。又如《傻笑》中,“我边走边看,每一缕悠然的风,每一片欣然的叶,每一朵悠然的云,每一簇灿然的花,都牵动着我的目光,触动着我的心绪。”这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这就是童年,既濡湿了心,又濯洗了疲惫,并足以放牧久困的灵魂。

童年不仅有饶有趣味的故事,还有追风少年的百折不挠。比如《而我却只听到无声的雨》,通过作者不同时段听到孟庭苇的三首歌曲,讲述了自己从落寞走向倔强再走向勇敢的心路历程,阐释了每一个人在少年时都有苦闷彷徨的瓶颈期,都需独自面对,只有怀揣梦想,勇敢走下去,才能涉过人生的岁月之河。再如《只为给你写封信》写的是作者在山区社会实践认识的一位瘫痪女孩,20年努力学习执着识字,只为写一封信。当那封信在20年后,辗转从遥远处飞来时,女孩所有的努力,让所有的世事沧桑都变得生动起来。《鸡栖窗台》写的是一只总被欺负、弱小的鸡,为了实现和其他鸡一样能飞上窗台的梦想,只能在夜晚暗暗地练习。那种在寂寞夜里的孤独执着和失败再来的一次又一次,让我们知道,光鲜的成功背后,是无数的默默努力……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也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只要自己不倒,便不会被打趴下。

从咿呀孩童到耄耋老人,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生命的修行和智慧的磨炼。比如《眉眼盈盈处》谈的是对山水的认知,儿童时认为是童话世界,成年时认为是心灵憩息的家园。人与山水就在温暖的交流和默契中,产生出一种精神的感动。《当下总会成为过去》通过回忆去叔叔家的经历和写日记的过往,讲述自己总想给回望时留一份回忆和留恋,终浪费了时间与心思。“当下总会成为过去,无须去烦恼。只要在回望时,哪怕有一个情节还鲜活如初,就会点亮那段岁月所有的温暖”。《永远不再》通过保罗·高更的名画,告诉我们,世间存很多东西,“丢失了,就找不回来了;很多路,走过了,就无法回头;很多人,错过了,就没有再见;很多事,放弃了,就成为过去”……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只要能放下,心就会云淡风轻;只要万事不萦怀,便能回归生命中最初的那种美好;只要脱离欲望、渡尽劫波,便会达到人生的悠然和超然。

童年,不是过往 ,而是最初的梦想与洁白;幸福,不是幸运,而是爱与付出。这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也是给予读者的最大益处。 (转载自《西安日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