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荣
2024年12月04日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本报记者 孟荣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手抄报,绘出了民族团结新风尚;一次次精彩纷呈的活动,表达了心手相连的民族情;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展示了民族团结正能量……走进乌达区胜利街小学,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乌达区胜利街小学始建于1975年,现在校学生1074名,教职工88人,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共175人。学校立足发展实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党建引领,石榴花开育美好
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书记讲党课、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文化长廊等有效载体为平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学校党支部建立了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压实党建责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于一体的党建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班子读书会以及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编制了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石榴花开育美好”民族团结校本课程。不断凝练“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精神,擦亮民族团结教育的品牌名片。
课程育人,守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阵地
每天的晨读时间,校园里回荡着孩子们吟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朗朗读书声;音乐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唱响爱国主义歌曲;语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以经典故事开展德育与素质教育,让德育的种子扎根在每个学生心中。
学校紧紧抓住课堂主阵地,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入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深入人心。引导教师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民族团结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地域风情、民族风俗、文化特征等,激发学生的民族团结自豪感。
“为了更好发挥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作用,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前一周,我们连续开展思想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思政第一课、师德师风第一课、教师专业素质第一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课、心理健康第一课’五个板块,提升全体教职工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乌达区胜利街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徐丽丽介绍。
学校秉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校本教研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每学期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程,把民族团结教育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讲座、专题研讨等,增强全体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学校还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彻底解决民族课程师资问题,扩大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通过不懈努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活动育人,争做民族团结石榴籽
11月29日,在乌达区胜利街小学四年级4班,一场以“石榴花开别样红 籽籽同心一家亲”为主题的班会正在召开,在民族知识问答环节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气氛活跃。
“学校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讲民族团结小故事、分享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徐丽丽说,“在此基础上,学校延伸《石榴籽育人小课堂》的教育意义,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微思政、班队会、七彩星红领巾广播学院、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分众化、多层次开展书法作品展览、手抄报比赛、朗诵比赛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童谣征集等活动,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学校还通过创建民族团结“十个一”活动品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国庆节举办一次“民族团结一家亲,我和祖国共成长”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民族团结主题班队会;学唱一首爱国歌曲;开展“小骏马韵律操”活动;读一本民族团结主题书籍;办一期民族团结主题板报;出一份民族团结手抄报或拍摄一份“家乡美”摄影作品;观看一部民族团结电影;讲一个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举办一次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十个一”活动,不断营造弘扬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的校园氛围,为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和谐的校园环境。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接下来,学校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托“七彩教育”育人体系,通过文化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方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更好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