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敏
2024年12月04日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有效
本报记者 毕晓敏
去年7月,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公园社区第八网格员在聊天中征集到了一个特别的诉求:因子女白天忙于生意,无法照顾老人,希望社区能提供一个地方让老人白天待着,早晚由子女接送。这一诉求引起了凤凰岭街道党工委的高度重视。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安排分管领导和社区党委书记实地走访了老人,详细了解情况。原来,老人的子女都是做生意的,白天实在照应不了老人,而老人既不想去养老院,又不想雇保姆,也不想为难孩子。他们信任社区,觉得社区像家一样,因此,希望能在社区度过白天时光。
今年以来,凤凰岭街道党工委坚持“四下基层”,开展周五书记“亲民日”、包片领导下沉社区办公、社区“敲门行动”等活动,走近居民,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并积极回应、主动作为。街道共设有68个网格员,不仅负责录入信息、参与活动,还经常在小区、广场、公园等人员密集地与居民唠嗑聊天,倾听他们对街道、社区工作的真实想法和生活中的困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子女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而老年人既不愿去养老院,又不想拖累子女,这一矛盾成为了许多家庭面临的难题。
了解这一情况后,街道和社区迅速达成共识,决定先在各个社区进行摸底,了解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需求。经过摸底调查,目前有35位老人有此类需求。为了打造出让老人在社区住得惯、住得好的环境,街道和社区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和精心谋划。他们线上查阅资料、线下多次了解居民的想法和需求,最终确定了要打造成老人心目中“朝至夕归”式的托管模式。这一模式的功能和托儿所基本相同,被称为“老年人的幼儿园”。老年人可以白天在熟悉的托管驿站享受全面照料服务,晚上回家和家人团聚。公园社区党委书记杨晓虹表示:“看到老人那无助的表情、渴望的眼神和对社区的期望,我们想方设法也要达成老人的愿望。”
在街道、社区前期紧锣密鼓的准备下,一个新型模式的托管驿站正式运营了。公园社区重新规划整合可利用空间,配套了中医坐诊、按摩理疗、书法绘画、棋牌室、社区餐厅、小饭桌、适老化卫生间等设施,开展了义诊义剪等十余项活动。如今,在公园社区的托管驿站里,老年人不仅可以享受到全面的照料服务,还可以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驿站设立了新媒体室,老年人可以在这里体验“网红”的乐趣,社区定期邀请专业摄影团队为他们拍摄变装视频,鼓励他们保持年轻的心态。驿站还利用抖音平台记录老人在这里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让他们度过充实而快乐的每一天。截至目前,公园社区已托管7位老人,长青社区工行南老年之家、蓝天社区二楼也设置了老人托管服务,共有床位30个,为老年人提供白天有人照料、晚上回家团聚的幸福栖息地,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
凤凰岭街道党工委通过创新托管模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这一做法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街道还为老年群体提供了送学、送餐上门和慰问、心理疏导等服务260余次,延伸普惠性养老服务“深度”;积极协调解决小区无物业、基础设施老化、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充电难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00余件,助力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