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

2024年12月04日

■市井故事

杨星灿

66年前,我们这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亲历者向我讲述当年大会战的情景,至今仍言犹在耳,历历在目,时常浮现在我的脑际,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1958年10月,秋高气爽,大雁南飞。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下同)各地组织的1万余名民工,带着铁锹、镐头、筐子、扁担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还有粮食、炊具、帐篷等生活物资,或赶着马车、牛车,或肩挑人抬、徒步行走,云集桌子山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确立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国家提出我国的钢铁产量要“超英赶美”。内蒙古自治区给伊克昭盟下达了年内要完成3000吨钢铁生产任务。1958年9月,鄂托克旗和桌子山矿区组织6000名民工,在千里山、卡布其、黑龙贵等地建起无数个小高炉,开展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1958年10月,包钢建成投产。为了支援包钢生产,内蒙古自治区给伊克昭盟下达了50万吨原煤生产任务。伊克昭盟从乌审旗、杭锦旗、东胜县、达拉特旗组织4500名民工奔赴桌子山下,同先期到达的6000名炼铁大军,共10500人,由大炼钢铁转入夺煤大会战,在绵延百里的桌子山下,摆开大会战的“战场”。白天,开山的炮声隆隆,震撼大地;夜晚,满山的灯火通明,犹如一条星河,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为了加强对夺煤大会战的领导,成立了大会战总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卡布其喇嘛庙的一间旧房子里,1万多人的会战大军实行组织军事化(按师、团、营、连编制)、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

1万多人汇集桌子山下,最困难的是住和吃的问题。没有住的地方,就傍山凿洞、就地挖窑,或搭草棚、架帐篷、垒石屋;没有菜吃,就以咸菜、盐水、辣椒面就着干粮下饭;没有水,就用汽车和马车到10多公里外的黄河边拉水。更糟糕的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尤其是刮起山风来,风声顺着山谷穿越似鬼哭狼嚎、撕心裂肺,令人胆寒。大风常常把帐篷刮走,黄沙一夜能把土窑埋住。即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仍然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坚定地表示:“风大沙大,没有我们建设桌子山的决心大!”“不怕苦,不怕难,决心建设好桌子山!”大家抢时间、争速度,开展以“创优质、夺高产”为中心的劳动竞赛。11月1日,创造了日产原煤15836吨的最高纪录。到1958年年底,共开挖小煤窑100个,露天煤矿10处,生产原煤55.5万吨、焦炭4万吨,超额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下达的生产任务。

1958年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是乌海地区亘古未有的一次伟大创举,揭开了乌海地区早期开发与建设的序幕。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乌海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乌海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文明。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