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
2024年12月05日
无人机水上巡逻。
无人机理论培训。
■平安乌海
本报记者 曹艺 文/图
“就上个厕所的工夫,我的孩子就不见了!刚才还在这里呢……”11月30日,正在滨河生态园巡逻的民警贾为臣接到一女子的求助。贾为臣一边安抚女子的情绪,一边呼叫市公安局情指中心,在空中无人机搜索和地面警力巡逻的协同配合下,不到10分钟就找到了孩子。
今年以来,市公安局积极响应公安现代化建设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改革强警战略部署,坚持科技赋能,以推进“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实现队伍专业化、装备智能化、应用实战化为目标,成立市公安局无人机工作室,着力构建“空地一体”智慧警务模式,以科技力量助力警务实战效能提质升级。
今年8月,“唱响北疆”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在我市举办,活动现场,一架体型巨大的飞行器吸引了群众的目光。伴随着螺旋桨发出的嗡嗡轰鸣声,超大型无人机迅速升至高空,在人员密集区域开展空中巡查,全方位扫描地面治安和交通情况,实时监测人流分布,为动态调整现场警力部署、科学做好应急准备提供有力依据与支撑。这是市公安局为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专门配备的一架六旋翼警用无人机。
“今年,多项大型文旅活动相继在我市举办,为了保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在现有巡逻防控警力的基础上,同步配备了多架警用无人机参与实地安保工作,与地面警力良性互动、紧密配合,实现了及时指挥、快速反应、精准用警。”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巡警支队支队长杜明说。
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无人机高空视野广、机动性强等特点,广泛将无人机应用于高空侦查,在各项安保活动、巡逻工作中,无人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市上空织起一张安全防护网。
“各位游客,前方危险,请不要在此逗留。各位家长请看护好自己的孩子……”近日,市公安局民警乌哈图使用无人机开展巡逻时,发现乌海湖边有3个小朋友正在嬉戏玩耍,十分危险。乌哈图立即使用无人机隔空喊话,引导孩子们远离危险地带。
“我们不断升级无人机‘应急救援+宣传防范’功能,依托无人机配备的广角、红外摄像和挂载的警灯警报、喊话器、探照灯等多种功能模块,在巡逻防控、突发事件处置等多样化场景中实现‘看图作业’,为公安机关治安防控、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巡警支队副支队长吴彤说。
全市公安机关以无人机应用作为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无人机实战应用新模式,联合各部门单位开展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筑牢安全防线,构建起“天地一张网、治理一盘棋”的社会面立体化治安防控新格局。市公安局无人机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参与重大安保、宣传防范等任务20余次,无人机飞行时间462分钟。
“当前执法环境日益复杂,任务需求也较为艰巨,一名警用无人机操控人员的作战效率有时相当于十余名警力,且不受地形和时间的限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无人机操控人员队伍势在必行。”市公安局无人机工作室教官贺宇杰说。
为提高无人机工作室建设水平,市公安局聚焦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突出专业化、合成化、智能化训练,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各项培训工作。一手抓理论学习,对各类无人机基础使用方法、无人机反制装备及警用无人机空地协同方式、警用无人机实战案例进行讲解,夯实参训警员理论基础。一手抓实战模拟场景培训,依托线下无人机应用展示暨无人机兴趣小组交流活动,展示无人机交通事故现场制图、无人机喊话等多个功能模块,带领参训警员开展无人机及反制装备实操培训,实现战训结合,切实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我在上学时就特别关注与无人机相关的前沿科技,入警后,了解到市公安局正在建设无人机工作室,我就马上报名了。现在我刚刚通过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操控理论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明。我会继续加强学习,更好地服务实战。”市公安局2024年新入职民警邱海宁说。
市公安局以智慧公安建设为主线,以专业体系建设为支撑,吸纳全市公安机关优秀无人机操控人员,持续完善梯队建设、操控人员实训、战术研究多种职能,不断深化公安“空地一体”防控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公安机关2名民警已成功考取无人机飞行执照,50名民警通过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操控理论培训,为全市公安机关无人机后备人才库建设提供坚实储备。
“市公安局无人机工作室的建设,标志着市公安局在‘智慧警务 科技引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将继续秉持创新思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深化部门协同、警企联动,持续强化无人机综合应用能力建设,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响应、精准施策,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贡献科技力量。”贺宇杰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