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平湖写风流

韩建慧

2024年12月05日

韩建慧

水利兴邦,农业报国。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正式通车,乌海地区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宏伟序幕。在这一时期,以“黄河水利远征军”和“乌兰木头开荒野战团”为标志的农业大开发,实现了乌海地区农业经济向蔬菜为主攻方向的战略转移,确立了乌海地区城郊型农业的地位。回首往昔,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已深深烙印在乌海人的心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灯塔。

远征岁月,丹心筑梦。新中国成立前夕,乌海还是一片荒凉之地。这里群山连绵、赤日黄沙,广袤戈壁连着大漠,只有芨芨草在风中顽强地摇曳,黄河水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鲜为人知的是,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之下,竟然埋藏着丰富的乌金宝藏。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号角,一面又一面鲜红的党旗迎风招展,掀开了这片土地“改天换地”的新篇章。三千志士,远离故乡,“黄河水利远征军”是最早来到这里的拓荒者,是乌海地区第一批挺进黄河“几字湾”的野战军,正是有了他们在沙漠中安营扎寨、兴修水利、垦荒种植,才为乌海地区的农业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天道酬勤,红色丰碑。乌海地区的大规模农业开发与工业发展是分不开的。既是支援矿区建设的需要,也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东部四个公社严重沙化,持续几年没有收成,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难,移民势在必行;由于常年干旱,靠天吃饭的农民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国家的救济粮又非常紧张,开发黄河沿岸,向黄河要粮成为决策者的首选。同时,随着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乌海地区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蔬菜等副食品供应成为当时非常突出的问题。为此,乌达与桌子山两地党委政府果断决策,组建“黄河水利远征军”与“乌兰木头开荒野战团”,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既解决了民生之困,又为乌海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风吹度,沙海又绿。乌海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个地级市,这片南北长约80公里,东西宽30公里,东邻鄂尔多斯高原,西接阿拉善草原,紧靠乌兰布和沙漠的热土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平均海拔1150米的北温带干燥型大陆气候,也让这片年平均降水量只有约200毫米的荒漠戈壁,成为农业建设和防沙治沙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黄河水利远征军”“乌兰木头开荒野战团”用勤劳与智慧,与天斗、与地斗、与风沙斗、与岁月斗,让沙海变成绿洲,从而锁住沙漠,让乌海成为祖国北疆的一道“绿色屏障”。

平湖观澜,更显风流。人进才有黄沙退,志高方显真英雄。有了一代建设大军的奋斗史,才有了如今沙海湖城交相辉映的宜居之城。如今,乌海已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宜居宜业胜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乌海正逐绿而行,向新而生,用一张张“国字号”的绿色名片,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昔日沙海生金,造福一方百姓;今日重温历史,精神传唱北疆。宏伟的事业总是在拼搏奋斗中铸就,壮丽的华章必须在砥砺前行中谱写。曾经的峥嵘岁月已成为乌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正成为我们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的拔节声响。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