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研
2024年12月06日
■短 评
◇ 张楚研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发生,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忧思。食品安全无小事,“舌尖上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这不仅与商家的根本利益和品牌形象密切相关,也关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身体健康。
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零容忍”,不仅是消费者的基本态度,也是法律的底线要求。近年来,我市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据2021年4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的包装上应有标签,标签应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等基本信息。早在2009年就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也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不能搞一阵风,要压实各方责任。出现食品安全热点话题就绷紧弦,风头过去又松了下来,那么食品安全这道防线还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失守。守护食品安全,属地有管理责任,行业有监管责任,食品生产、供应企业有主体责任。各方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才能守护食品安全。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要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流程管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压紧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才能持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水平。
要想消除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其事后惩罚,不如事前预防。将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遏制在萌芽状态,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大众的利益。与此同时,从商家的维度来看,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才是获取持久收益、打造品牌形象的必由之路。
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守护。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以内部监督促动外部监督,形成内外监督合力,让食品安全监督的篱笆扎得更紧更实,让违法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安全更健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