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2024年12月09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越来越多的银发人群融入了互联网世界。早在2020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我国超过 10万老年人日均在线时间超过10小时。60岁及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上网时长超1小时,平均一天登录5次App,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用户。
数据统计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2024银发人群洞察报告》也显示,截至2024年9月,我国银发人群月活跃用户已达到3.29亿,月人均使用时长129小时,同比提升5.3%。相较于全网用户,银发人群在短视频、社交、资讯、电商等领域时长占比突出。
然而,随着银发族对互联网的深度涉足,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网购成瘾便是其中之一。在学会使用移动互联网、跨越了“数字鸿沟”之后,不少老年人正陷入“数字沉迷”。过度消费、网购成瘾的社会问题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庭。
网购成瘾的老年人你家有吗
老年人酷爱“买买买”是什么样?家住乌达区安居佳苑的沈珍珍很有话说。沈珍珍告诉记者,自从76岁的母亲学会用智能手机后,她每隔两天就会收到小区里快递驿站工作人员的电话,让她快点去取快递,因为母亲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在记者见到沈珍珍时,她还在为此事与母亲发生矛盾:“一次从快递柜取了26个包裹,你见过这样买东西的吗?”她郁闷地说。
一次性买这么多,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么吸引老人的关注?沈珍珍依次给记者展示母亲的“宝贝”:汤勺、苍蝇拍、小盆栽、装饰画、花盆底座,还有保鲜盒等,其中价格最贵的是一个40元钱的食品真空塑封机。
看着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包裹,其实花不了几个钱,这也是沈珍珍和其他兄弟姐妹对母亲网购这件事儿不以为意的原因。可沈珍珍还是受不了,她觉得母亲就是“购物癖”,这一堆东西不是家里有很多,就是根本用不着,完全是“鸡肋”。
同样每天都在取快递的,还有受访者张秀兰。张秀兰最喜欢在网上买厨具,珐琅小汤锅、煎蛋小铁锅、炖菜小砂锅……那些外观精巧的小厨具总让她欲罢不能,隔三岔五就要下单买上一两件。
除了买各种厨具,张秀兰还酷爱买各种收纳用品,收纳袋、收纳筐、收纳盒……张秀兰买着买着就“超标”了。“花呗每个月都得还一两千块钱。”她说。
老年人网购成瘾的多不多?买的东西有多“奇葩”?受访者孙静一肚子怨言。
孙静的姥姥前些年因病去世后,孙静就搬进了姥爷家,替母亲照顾姥爷的日常生活。她发现,姥爷几乎天天都有新快递,网上购买的东西,多是一些文玩艺术品。“他经常跟我说又捡漏了,我看着觉得都是普通工艺品,没有一件像真的。”孙静说。
前不久,老先生又从网上买了很多的“老物件”,有古铜钱、银圆,还有据说是民国时期的连环画、小人书等。“他从来不告诉我究竟买了多少东西,退休金也自己管着,我妈也不知道他一个月花在这些上面得有多少钱。”孙静很无奈。
受访者张琪则对母亲酷爱从直播间下单的行为表示费解:“山药刀削面,我妈一次囤十多箱,一问就是健康营养还便宜。花生油别人论桶买,她论箱买,衣服鞋子买了很多,有的拆也不拆,一直堆在客厅的角落里。一进直播间就花钱,一晚上能下二三十单。”张琪说。
是什么让银发族爱上“买买买”
节俭惯了的老年人,为什么也会像年轻人一样,一网购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呢?对此记者也采访了多位热爱网购的银发族,听他们说说心里话。
前文提到的沈珍珍的母亲顾阿姨告诉记者,她之所以酷爱买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大约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没买够”造成的。
顾阿姨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喜欢买东西,但那时候家里有四个孩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哪有钱买这些小玩意儿呢。如今看到网购平台上,块儿八毛的小东西那么多,就忍不住觉得这个也挺好看,那个也能用,一天不刷购物App就浑身不舒服。
张秀兰则坦言自己是因为“太无聊”。她住在女儿家帮忙带孩子,每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刷手机是她唯一的消遣方式,自从买了一个小鸭子造型的小奶锅后,每天购物平台都会给她推送类似的精巧可爱的小厨具,她也觉得这些小物件外孙女用得上,于是忍不住一直买买买。
另一位受访者、74岁的老朱说,他很难抵抗直播间里主播的话术。“人家说得挺对的呀,老了吃点对自己好的东西,我们勤俭节约一辈子了,吃点喝点还不行吗。”他说。但他的女儿朱女士对此有不同意见:“那也不能一次买两箱子钙片啊,又不能当饭吃。”
同样正在被忽悠的还有孙静的姥爷。孙静觉得,姥爷之所以背着家人买那么多的收藏品,就是因为商家在直播间里一直鼓吹这种东西能升值,花小钱就能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的确,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网上有些不良商家正在把老年人当成渔猎的对象。经营着一家美容体验店的田佳告诉记者,她曾去参加过几个保健品牌的销售培训。在这些培训中,主办方都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不要低估老年人的消费能力。
“甚至有的培训老师会专门强调老年人手里流动资金多,更适合拉他们投资。投资的方式就是鼓励他们买保健品或者收藏品,专门教你怎么用话术对老年人展开情感攻势,让精神世界孤单、空虚的老年人放下戒备之心。”田佳说。
“我对这个还是很恐惧的。”田佳说,“骗着老人花光了个人的储蓄和养老金,一旦遭遇疾病和其他变故他们将会非常被动。”
“剁手”背后隐藏的情感需求
沉迷于网络购物现象的背后,也许正是老年人的情感空虚和孤独。就像帮助孩子们戒除网瘾一样,只有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与情感需求都得到满足,互联网的诱惑才会下降。
受访者孙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她告诉记者,自从姥姥去世以后,姥爷一直很孤独。从外地到乌海跟随女儿生活本来就不习惯,现在又被迫跟外孙女住在一起。虽然有人照顾衣食起居,老人自己也能四处遛弯儿活动,但感情上还是孤独的。
“我经常发现他玩手机一刷就到后半夜,有时候人睡着了还听见直播间里主播在上链接呢。”孙静说,“也许这就是直播带货的魅力,老年人比年轻人还容易沉迷,就是因为他们把购物的过程当作了社交的过程。观看直播时除了能直观地了解商品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还能和主播互动交流,这种社交体验可能会让他们更容易冲动下单。”
受访者老朱则觉得自己在不经意间就跟社会脱节了。退休前,老朱工作很忙,没觉得自己和年轻人有啥区别,退休后闲下来,才发现哪里都格格不入。几年前老朱曾和老伴儿逛过一次商场,那也是他们最后一次逛商场。两个人到了以前经常购物的几个商城,发现不是人去楼空就是早就改了经营范围,不是他们记忆中的模样了。老朱问路人,逛街应该去哪里?路人推荐了几个商场,他带着老伴儿去了后发现,那里几乎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世界变化得特别快,我们俩好像还停留在过去。”他说。
老朱从此再没有上过街,老两口的日常消遣最多去个超市、菜市场,穿戴上需要啥就让儿女买回来。学会用手机购物后,他就自己从网上买,因为嫌儿女买得贵还不称心。“我自己从网上买挺好的,想要啥有啥。”他倔强地说。
前文提到的受访者张秀兰则觉得,网购还给了她发现乐趣的机会。“就拿那些收纳盒来说,我很喜欢收拾家,但咋收拾都觉得收拾得不好,一看那些收纳工具我就迷住了,不是我能力不行,是咱工具不行呀。”她说,“我现在住在女儿家,给她把家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亲家来了都夸我。”她说。
帮银发族畅游网络,我们能做点啥
尽管许多老年人已经能够熟练进行网络购物,融入网络社交的浪潮,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字鸿沟”已完全消除。由于对互联网信息的辨识能力不足,许多老年人在网络空间中仍然是弱势群体,容易遭遇欺诈,损失财产。
许多受访者都提出了颇有参考价值的想法。比如受访者孙静就觉得,想要帮助老年人放心网购,还得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以我姥爷为例,他是懂一点收藏的,但他对网络其实很陌生。网络购物过程中涉及信息检索、识别筛选、平台交互等多个环节,如果他能意识到这些,也不会买那么多假货了。所以我要教会他,就是咋在网上货比三家,分辨真假,买上伪劣产品怎么退钱、怎样投诉、怎样避免损失,他的网购经验丰富了,我也就放心让他随便玩了。毕竟目前他一个人在家很孤独这件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也无法解决,我不可能不上班陪他,妈妈也不可能丢下刚满月的孙子回家来。”孙静说。
而受访者田佳则提醒,子女应该多关注家里老人的生活状态,多与父母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需要点儿啥。“老年人多重视健康,消费讲究性价比,行为处事习惯为儿女着想。乐其心不违其志,关键是让他们有更多有益的消遣。精神上不孤单、生活上更加丰富,能充分感受到身边的温暖、交流的快乐,就会有意识地远离洗脑式讲课、伪亲情营销。”她说。
另一位受访者李海洋则认为,老年人想放心网购,监管绝不能缺位。“对那些专门针对老年人设的骗局应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畅通维权渠道,营造更加安全、让人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才能让跟上信息时代步伐的广大老年人安全、愉快地享受现代网络购物带来的便利与乐趣。”他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