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益课: 家门口的“学习圈”

张靖爽

2024年12月10日

参观学习,老有所乐。

家门口的兴趣班。

体验传统技艺。

书法公益课让居民老有所学。

快乐吹奏,乐享邻里。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文/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在社区阅览室感受文字之美、阅读之乐;在社区舞蹈室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在邻里中心制作团扇、参与公益课堂;在学习室听取主题宣讲讲座……这些,都是社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各社区高度重视文化社区建设,依据社区特色,结合群众需求,不断探索和实践文化社区建设的新路径。居民不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社区居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社区充满烟火气的同时,也悄然盘活了社区文化服务的“最后一米”。

如果您也想领略社区文化生活的精彩,探索社区在公益课堂、文娱活动、学习讲座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不妨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开启这段社区文化生活之旅。

“银发”学生们齐聚一堂,或手捧歌词咏唱歌曲,或挥毫泼墨即兴创作,或高冲低斟细品茶香……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出现在各个社区公益课堂上。

特色课程有“知”有“味”

夕阳西下,晚霞还未散尽,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墨香梨园社区活动室里便已人声鼎沸。辖区居民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又开始跟着董伟老师学习书法。

2010年,墨香梨园社区居民董伟开始在社区的公益课堂为居民讲解练习书法的技巧和笔法,每周三、周四,还在老年大学担任书法老师。

“开班之初,很多人不信我这个‘免费’老师,有不少人都是抱着试一试、玩一玩、打发时间的目的来,但我这人就较真,他们越是不信我,我就越要耐心教、细心教,教出成绩。”董伟说。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墨香梨园社区公益书法课陆续迎来上百名学生。他们中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年仅5岁的孩童,还有家庭主妇、商贩等。

学生不少,可是该怎么教?董伟坦言,由于上公益课的学生年龄不同,他没少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后来发现还是难以照顾到所有人,索性就放弃了“规规矩矩”的教学模式,而是因人而异制定了教学方法,效果不错。

书法公益课开课后,辖区群众的学习氛围日渐浓厚,甚至一些不识字的老年人在学习中逐渐对识文断字产生了兴趣。“我们大家在这里有所学、有所乐,社区公益课开得好!”七旬学员陈跃进说。

“年轻时候就喜欢书法,奈何既没时间也没闲钱去学,现在退休了反而可以免费学习书法,真是令人惊喜。”墨香梨园社区居民王彩凤说,不仅如此,她还参加了该社区的京剧公益课。

“我这京剧课从2010年就开始了,每天下午都有人来学习,与其说我教大家倒不如说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在一起自娱自乐。”京剧公益课老师于学成说,他喜欢和老朋友们一起乐和唱着、跳着的感觉。

如今,我市多个社区纷纷开设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公益课程,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学习乐园”。

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华苑社区将老年人公益课堂日常化,免费开展科学体验、绘画书法和剪纸茶艺等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真正做到老人兴趣爱好有队伍、文化活动有去处、健身健美有设施、关心关爱有组织……

“传统的盘扣,需要将布条或绳索按照特定的形状进行盘旋……”晚上7时,走进华苑社区活动室,在辖区手艺人的讲解和指导下,和谐小区居民学习制作盘扣胸针。经过折叠、定型、用丝绸填充、熨烫、修饰等步骤,大家创作出各种花式的盘扣。“短短几节课,我学会了盘扣的基本制作方法,这样的手工制作课堂充实了我们的生活。”居民丁丽介绍,社区里的公益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能缓解白天的工作压力,还能学到传统手艺,扩大朋友圈。

每逢周末和传统节日,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各社区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演员均来自参加社区公益课的辖区居民。曲艺、舞蹈、传统服饰走秀……这些节目给居民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家门口的文化氛围愈加浓厚。“我已经在社区学习了很长时间,葫芦丝课堂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我现在能吹好几首曲子,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正在练习葫芦丝的居民谢开梅说。

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引入优质教培资源,面向青少年开设街舞、书法和篮球等多个公益兴趣班,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需求,有效解决辖区双职工家庭的托管难题。

“我大女儿在街舞班学习大半年了,以前不了解,也没什么兴趣,现在则是每周都得跳上两三次才行。这公益课堂开在家门口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我儿子从小就喜欢打篮球,可我和他爸都不会,每次就是瞎玩儿,自从社区开了篮球公益课堂可是帮了我们大忙,不但不收费,老师还特别耐心,教得一级棒。”

“我最喜欢社区的公益课了,在这里上课就像是课后放松一样,既能学到东西还能和小朋友们玩耍,何乐而不为呢!”

……

12月5日,海馨社区的居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社区公益课堂带给他们的好处与便利。

打造“家门口的学习圈”

12月5日,记者走进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走近一看,老人们正围坐在画案旁挥毫泼墨。“老年大学设置在小区,离家近、环境好,给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空间,这里每周都有公益课供爱好者们学习,对书画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氛围特别好。”说到社区公益课,居民武建文连连称赞。

“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60岁以上居民有1704人,我们将闲置的旧锅炉房改造为社区居民的多功能活动室,联合教育部门共同打造了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学习场地。”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党委书记郝贵珍说,社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重点对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建设等进行梳理完善。

“拳不能握得太紧,动作要缓慢有力……”日前,在海勃湾区滨河街道湖东社区,老年学员白淑芝在老师指导下认真学习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不久前,白淑芝开启退休生活。得知离家仅几百米远的社区公益课堂在招生,她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几节课下来,她学得认真、进步也快,常常被邀请给其他学员做示范。

“我们社区的公益课可丰富呢,有摄影、书法、绘画、太极拳、舞蹈等多个种类,每次上课前我们都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及时间选择课程报名。”白淑芝告诉记者,其中书法和绘画课程设置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老年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我市许多社区教育课堂上,类似这样以老年人为授课主体的课程不在少数。

我市还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开设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课程,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构建形成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据了解,乌海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被评为内蒙古首批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教学点试点职业院校。两年多来,学校面向全市招收老年学员,每个学年提供近100个学位,免费开设书法、油画、声乐等老年人喜爱的课程,满足广大老年人求知、求乐、求为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助力老年人提升精神生活品质。目前已有近200位老年学员在这里学得了一技之长。

“我家住满世水云轩小区,离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很近,自从得知这里招收老年学员后,我就报了名,现在每天的日常不是上课就是和同学们切磋,乐得自在。”学员张国志说。

2024年4月18日,乌海开放大学挂牌仪式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该校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管理,不断创新探索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优化教学环境、配置优质师资、完善课程体系,最大化满足广大老年人求知求乐求为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让学员在学习和交友中享受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晚年。

“乌海开放大学将着力构建‘开放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的‘五位一体’办学模式。”乌海开放大学党支部书记郭歌说,“我们将围绕非学历教育、社会公益大讲堂、数字赋能全民终身学习、书香社会建设等,指导各社区学院、学校和教学点开展工作,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学习圈’。”

合力共绘“同心圆”

目前,我市各社区公益课堂“全面开花”,聚焦不同年龄段人群,有针对性地开设书法、京剧、朗诵、舞蹈、器乐、声乐等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引人向上……同时,我市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老年教学网络及各类学习服务平台,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满足不同人群学习需求的公开课、讲座等。

“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促进更多人终身学习,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郝贵珍说,社区应不断盘活资源,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元的社区教育课程,在辖区内积极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氛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