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
2024年12月12日
本报记者 曹艺
“接好了!”“来,这边。”近日,海南区拉僧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的口袋公园内,市民刘翠兰和伙伴们围成一圈,一个毽子在大家脚下跳动、在空中飞跃,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今年,家住海南区拉僧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的居民多了一处运动休闲的口袋公园。宽敞的活动广场、色彩鲜艳的游园步道、精美的景观小品……改造后的闲置空间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健身“乐园”。
“以前锻炼身体要到海南区人民公园,现在出了小区走几步就能到这个口袋公园,来这里散步、踢毽子、打羽毛球、下象棋的居民特别多!”刘翠兰说。
为将绿色融入百姓生活,提升城区宜居品质,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统筹零散地块、闲置地、边角地,新建、改造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小微绿地等,见缝插“绿”,扮靓小微空间。
海勃湾区第十五幼儿园南侧口袋公园内,7884平方米的绿化面积为居民们打造出可游、可赏、可停留的绿色空间,儿童乐园、阳光草坪、休憩空间等区域赋予口袋公园邻里社交、城市客厅、公共服务驿站等多种功能。
“公园里各式各样的活动区能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安全玩耍,我们一家人晚饭后会一起到这里运动,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每个人都特别惬意。”市民朱霖说。
今年,乌达区新达街道新达社区的居民有了“近”享休闲的新去处,一处集绿色景观、运动体验于一体的口袋公园获得附近居民点赞。“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到,口袋公园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特别适合‘遛娃’、健身。”市民周琳说。
近年来,我市以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为载体,聚焦城市转型新变化、百姓高品质生活新需求,从精微处着手,不断“上新”小而美、小而精的城市绿色空间,因地制宜满足群众休闲需求。同时,以“绿地延伸、文化嵌入、功能辐射”为设计理念,让每一处公园都有故事、有特色。
一处口袋公园就是一幅精美的“城市插画”、一个以人为本的“精致空间”,这样“小而美”的空间还在持续向市民传递着“微幸福”。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