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 采摘乐 非遗美

从一场年猪文化节看乡村振兴

张楚研

2024年12月13日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年猪文化节非遗展风采。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年猪文化节舞狮欢庆。

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集体经济项目大丰收。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丰村售卖瓜果展笑颜。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文/图

12月7日至8日,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第八届年猪文化节在王元地村举办。2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商户和游客,现场热闹非凡。膘肥体壮的“状元猪”成了参观景点,游客们一一合影;“乌海第一锅”开锅的盛况引得大家驻足喝彩,锅里的玉米、红薯、南瓜、土豆供游客免费品尝;商户们卖烩酸菜,烩完一锅又一锅,供不应求;一米长的糖葫芦在一开场就被抢购一空……仅2天的活动吸引游客3万多人,收入近85万元。

千里山镇年猪文化节从2016年开始举办,那时还是王元地村某合作社举办的活动,叫“杀猪烩菜节”,2017年正式更名年猪文化节。时至今日,年猪文化节不仅是一个镇的节日,更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一张拿得出手的乡村名片,是冬天美好的记忆,是对一年辛勤劳作的总结,也是对来年的期许。

千里山镇的年猪文化节是我市乡村建设的缩影,它映射了我市乡村振兴之路:居民收入增加了,日子过得好了,有精力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乡村提“颜”增“质”了,请大家到“家里”做客,有了足够的承接能力,接住了这波“富贵”。

看环境 条件改善更安逸

走进王元地村,徽式建筑风格的新农居、丰收主题彩色墙绘、立体景观小品让人目不暇接。每个路口都设有醒目的道路指引牌,村委会、文化大院、“乌海第一锅”等村内地标性地点均有明确指引,方便游客在村内游览。在王元地村游客驿站,原味馒头、面粉、鲜食葡萄等王元地村及周边各村的特色农产品,均能实现一站式购买。孩子们可以在游客驿站北侧的童趣小广场尽情玩耍。几十米开外,去年刚完成改造升级的文化大院免费向游客开放。在文化大院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几十年前农区居民生活、农耕劳作的老物件儿,还能体验剪纸、面塑等民俗技艺。

欣赏乡村美景、品尝乡村美食、感受乡风民俗、消费农副产品……乡村游让王元地村找到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好路子,农业产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一步步串起金色产业链。

在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道路干净整洁,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呈现一幅宁静安逸的画面,宛若“世外桃源”。

2016年以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村里都是土路,房屋也都是几十年房龄的土房。那时,村里卫生状况很差。农区居民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收入微薄。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回村生活。

为了彻底改变这里的面貌,海南区从农区居民的住房问题入手,拆除危房并规划新建具有西北民居风格的集中住宅区。同时,围绕“突出黄河特色、做强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打造集观光、采摘和农家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新村。

经过改造,这里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不仅让赛汗乌素村有了“颜”,也让百姓生活环境提了“质”。如今,赛汗乌素村户厕改造率达95%,垃圾处理率和入户道路硬化率也达到极高水平,有效实现了村容村貌提升、村集体增收、便民服务提质的三重效益。昔日荒村摇身一变,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现在村里环境好,住得舒服,道路宽敞平坦,去哪都方便;村里建设得漂亮,有观景台,有黄河西行客栈;家里条件也改善了,上厕所不用往外跑,住在村里跟住在城区一样方便,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建设家乡了,日子越过越舒坦。”居民陈二平说。

近年来,我市深入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今年,我市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乡村建设项目16个,已完工11个;改造提升农区公路8公里,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82.56%,农区清洁取暖率达到64%,快递网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葡园绿道等22个建成项目已投入运营,百美村庄等3个项目正有序推进。制定《乌海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13条。王元地村、泽园新村、赛汗乌素村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美丽休闲乡村,培育休闲农业服务经营主体133家。今年截至目前,我市农区游客接待量达45.6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达11484.6万元。

看经济 收入增加生活好

“去年,集体经济合作社盈利,全村517位股东共享253847元集体经济分红,每人分得491元。今年,集体经济合作社收益比去年还多,股东们得到的分红会比去年更多。我们前段时间利用集体经济公益金为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供每人100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金。剩余资金还会为村民修路、安路灯、完善基础设施等。”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军说。

“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共享集体经济红利”,这样的愿景在泽园新村实现了。而这一切得益于村干部和村民的相互信任。“集体经济项目说着轻松,但谁都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取得成功。居民们足够信任我们,我们就更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李军说。

居民郭会兰连续两年参加了集体经济项目,她早在开动员大会时就表态,家里所有人都入股。“村里想方设法带我们致富,村干部每天起早贪黑就怕项目出问题,他们挣的是工资,项目成功后的分红都是我们和村里的,作为村民我不支持,谁来支持。”郭会兰说。

今年,411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再次入股,集资12万余元继续开展农旅综合体种植项目。195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签订入股协议,募集资金近90万元,开展“1号地”种植项目。预计实现营收260万余元,实现利润收入60万元。村党委牵头,32名党员自愿出资入股,筹集资金5.3万元,实施党员示范实验田种植项目,44亩“禹甜糯9号”鲜食玉米成功上市,村里计划下一年度将该种植项目向种植户无偿推广,扩大种植面积。

除了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我市各村(社区)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项目。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先后成立鸿星田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王元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王元地”牌面粉、面食,从面粉到手工馒头,再到桃酥、麻叶、混糖饼等等,小麦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采取“党委+合作社+产业基地+种植户”的模式推动基层党建和辣椒产业融合发展,首批试种植的70亩辣椒迎来丰收,收益可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羊路井村“种植供企业,企业供仔猪,猪粪养农田”的良性生态循环经济,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今年,我市实施中央、自治区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5个,受益人口5518人,预计年收益38万元;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617.2万元,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0万元。实施培育壮大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项目各10个,选聘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15名,家庭农牧场“一码通”赋码率达到90.1%,居全区第一;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5.6万亩,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能力进一步提升。

看人文 活动丰富乐趣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

“大家好,今天的非遗小课堂要带大家领略烫画的魅力,我们邀请我市葫芦烫画项目非遗传承人为大家讲解烫画的历史,并带大家现场烫画。”近日,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和社区活动室,工作人员正在为居民介绍当日非遗小课堂的授课内容。居民刘玉珍参加了此次活动,她有一定的手工基础,经过非遗传承人的指点,很快就能在牛皮上烫简单的图案了。

这样的活动在曾经是没有的。

“以前,我们都是靠打牌聊天消遣时间。现在,社区活动丰富多彩,天气暖和的时候来跳广场舞,天凉的时候就在社区参加活动,日子过得很有趣。”刘玉珍说。

“非遗新和”是新和社区党委推动辖区产业发展的积极尝试,通过“非遗”为核心的社区建设模式,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和居民素质提升,同时带动辖区居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增收致富。

另一边,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引入社会资金150多万元,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中河源农业文化广场,并以中河源社区为主会场,与其他社区联合举办了海勃湾区社区睦邻文化节暨滨河街道乡村文化节。以“睦邻文化”为主题,开展年食节、年货节、文化汇演等活动共计40多场。通过接地气、有温度的宣传方式,让集文化、娱乐、美食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大集真正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项目。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引导各村努力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治理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氛围。

乡村全面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一场年猪文化节体现的是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之路;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我市将继续抓好农业农村领域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持续发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抓实抓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工作,着力稳住乡村发展好势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