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
2024年12月13日
7月4日刊发的《边走边看 看看海勃湾城东城南新变化》。
5月14日刊发的《老旧小区改造 “改”到群众心坎上》
7月25日刊发的《口袋公园:享受与自然为伴的“微幸福”》。
10月28日刊发的《畅通“微循环” 出行更舒心》。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年末回望,这一年,我们风雨兼程,收获满满。
2024年,《乌海日报》策划实施了关乎民生、旅游、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多角度的专题报道。从小帐篷撑起“诗和远方”的公园+露营,到诗意芦苇荡、鸟飞天地宽的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从烟火气中传递民生温度的为老餐厅,到咫尺间享受便捷美好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从“内外兼修”的老旧小区改造,到用心用情的温暖工程;从弦歌不辍六十载的尹君、传承皮雕技艺之魂的张国军,到为民送欢乐的相声演员刘斌、书法写人生的牛耀艇……
一个个现场、一篇篇报道浓缩了世间百态,记录着时代变化,让我们一起盘点这座城市带给你我的幸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我市将群众最关切、最迫切、最实际的需求一件件落实到位,老旧小区“换新颜”、城区道路便捷畅通、“口袋公园”转角遇到美、温暖工程幸福“升温”、为老餐厅传递民生温度等等。一系列举措、一项项工程,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期盘点,让我们一起感受城市的变化,体味民生福祉。
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更换管道、路面硬化、补植绿地、新建充电桩、墙体保温……一个个老旧小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带给群众满满的幸福感。今年,我市63个老旧小区被列入改造计划,共有10274户居民享受到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福利。
在《老旧小区改造:“造”出高颜值 “改”出幸福感》中,海勃湾区陶然雅居小区居民隋树清回忆,小区交工20多年,现在楼体老旧、基础设施老化、管网破旧、路面年久失修,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少的烦恼。今年,该小区迎来大改造,隋树清在得知改造前便将家中重新装修,更换防盗门、窗户,粉刷墙面,装修卫生间、厨房,甚至连家具也全都换了新。
海南区天立小区居民张国信介绍,小区2000年交工,他于2016年入住。“当时,小区已略显陈旧,这几年小区路面破损坑洼,楼道里脏兮兮、黑漆漆。前几年老旧小区改造开始后,我每天到改造一新的海电花园小区转悠,真的是喜欢得不得了,就盼着快点轮到我们。”张国信指着粉刷一新的楼道说,“你看楼道墙面粉刷后亮堂多了,听说还要给我们换单元门、安路灯、装监控,真的是太好了。”
今年,海勃湾区计划改造公安楼、税务楼、档案楼等51个小区,涉及7883户居民,建筑面积93.6万平方米;乌达区计划改造幸福小区、公安局住宅楼等7个小区,涉及874户居民,建筑面积9.52万平方米;海南区计划改造德顺小区、阳光小区等5个小区,涉及1517户居民,建筑面积17.34万平方米。
老旧小区改造,市区两级住建部门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一小区、一方案”,确保改造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聘请第三方对改造方案进行评审,共出具评审意见1300余条,各区根据评审意见建议采纳1000余条,提升了改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除对小区内部及与小区直接相关的给排水、强弱电、供热、消防、安防监控、道路、生活垃圾分类、架空线路规整(入地)等内容进行基础类改造外,还重点结合温暖工程,改造室内楼栋单元立管9.7千米、庭院供热管网49.7千米、建筑节能改造50.09万平方米;同时聚焦停车难、充电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计划在46个小区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增设55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改造停车位3400余个。
改造中,相关部门和单位科学、有效、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住建部门在做好各方协调工作的同时,强化安全意识,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协调解决相关困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我市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推窗即景与绿色相拥
近些年,我市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梳理园内绿地植被、补栽彩色开花植物、增加活动区域面积、翻新原有景观设施、添置各类基础设施,把城市中不起眼的“边角料”转变成具有景观赏玩、游憩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的公共生态空间。
在《口袋公园:享受与自然为伴的“微幸福”》中,滨河花园小区居民许芬感慨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运动场地上是新铺的塑胶颗粒地面,软和还弹性十足,在上面跑步十分舒适,一点儿也不输大公园。小区居民原来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小区里的活动器械和楼前空地,自从有了这个小公园,小区里曾受追捧的健身器材区也‘失宠了’。”另一边,滨河花园小区外的口袋公园里,人们在湛蓝色的健身步道上或跑、或大步向前,孩子们在游乐沙坑中玩得不亦乐乎,运动达人在球类运动场上感受健身的快乐……这里的口袋公园改建前绿化虽多,但功能缺乏、设施老旧。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充分征求附近居民的意见,在改造中设置了群众休憩区、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区和林下休闲区,新增灯光、座椅、长廊等基础设施。
文中还提到,海南区共有9个口袋公园,根据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要求,“南圈”建成6处口袋公园,“北圈”建成3处口袋公园。有的是把建设年长的游园绿化环境进一步优化,有的是将城区零散、杂乱的微空间地带重新打造。在海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袋公园内,建设了2.5米宽的游园步道、2627平方米的活动广场、1套健身器材和休闲座凳、路灯若干。社区居民在宽敞的活动场地中踢毽子、打羽毛球、健身、跳舞。其中,最亮眼的是东西两侧“海南区区徽”“爱心”这2处标志性景观小品。附近居民陈有利说:“原来大家锻炼要到远处的海南区人民公园,现在出了小区步行百米就是公园,这里的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健身步道曲折迂回。我们经常来这里散步、健身、打扑克、下象棋,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在乌达区,这样小而美的11座口袋公园星星点点地坐落在一个个小区周围。彩色步道让人眼前一亮,儿童乐园里欢声阵阵,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林间各类彩叶树种装点其间,吸引众多居民前往。
在海勃湾区,记者从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和海勃湾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了解到,海勃湾区有20余个口袋公园分布在各个小区的周围,如我们熟知的版权保护主题公园、狮城小区西口袋公园、民乐小区北侧口袋公园等。
在全市的口袋公园中,廉洁主题公园中“克己奉公”“却金暮夜”等15个故事发人深省;小三线励志园中观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感受岁月沧桑,品味“三线精神”;警民怡园里,“法治”“反诈”等主题宣传随处可见;南加油站口袋公园中,“中国书法城”石雕恢宏大气……一个个口袋公园在提升城市颜值的同时,更融入城市文化基因、主题教育、人文宣传等因素,在方寸间展示着“小而美”。
完善路网让出行舒畅
如果说,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改变的是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那么道路新建、扩建改造、修补养护等工程则架起了群众通往美好生活的桥梁。今年,我市开展车站南路及立交桥改造工程、海勃湾南部城区整体提质工程、海勃湾区东环路(S217辅道)道路工程及配套工程、双拥西街改扩建工程的建设。
省道217线海勃湾绕城段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海勃湾城区东部,记者驾车由南至北行驶,宽阔的沥青柏油路面、崭新的交通标识、科学规划的互通立交桥,让人们尽享道路畅通带来的便捷。
《边走边看 看看海勃湾城东城南新变化》中提到,居住在海勃湾区恒大绿洲小区的张青告诉记者,他因生意原因经常往返我市三区之间,以前要出海勃湾区,得从城北经过多条街路,等很多个红绿灯,到达南加油站附近,最快也得30分钟,着急的时候只能向北折上高速公路,再去乌达区和海南区。“现在可好了,从我家出发到三厂互通立交桥附近,最多15分钟。再经三厂互通立交桥,可折返海勃湾城区,能到乌达、海南、乌海机场等地,还能向南上京藏高速,真是方便快捷,有时还会出现选择困难。”张青高兴地说,畅通、便捷的出行大大提升人们工作、生活的幸福感。
如果从京藏高速海勃湾收费站沿海拉公路向北进发,你能看到:新铺设的道路宽敞平整、标线清晰,路两侧的绿化带被整修一新,中分绿化带内的对节白蜡、金叶榆、太阳李等乔木高低错落,道路绿化颜值让驾乘变得舒适愉悦。经过复古风十足的“幸福社区”铭牌不久,三厂互通立交桥便映入眼帘。
市民郝伟回忆,曾经很多年,海拉公路是进出海勃湾的一条主要道路,但随着进出主城区通道增多,各条道路的路况和景致远比这里要好很多。而今,原本破损的道路变了样子,漂亮的立交桥,纷繁的匝道,如果不是醒目的路标和熟悉的地名,我还以为自己到了外地。这桥、这路真高端、大气、上档次。
与此同时,随着省道217线海勃湾绕城段建成通车,海勃湾区东环路(S217辅道)道路工程及配套工程项目也在不断推进,海勃湾城区的海达街、黄河路、甘德尔街等街路向东打通,方便群众出行。
“以前的海达街东至海拉路,想要向北只能经海拉路,路上车辆多、交通压力大。你看现在,海达街向东打通直至沃野路,大大缩短了向东、向北的通行时间。我们到机场不想绕行市区,直接拐上省道217线海勃湾绕城段,能节省不少时间。”市民郝三虎说,“海勃湾城区南部的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平坦、畅通,成了不少人出行的必选之路,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民生改善,交通开路。城区内纵横交错的道路承载着人们的出行,串联着人们的生活,更带动着城市的发展。如今,乌海市越来越多的居民发出感叹:“断头路”打通、道路规划翻新、人行天桥建设……出行越来越便捷,幸福感越来越强。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买菜、就医、休闲、娱乐……咫尺间,群众消费更便捷、生活更从容,这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带来的福祉。《“圈”出家门口的便捷美好生活》中提道:2022年,我市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以来,始终坚持科学谋划、问需于民、因圈施策、多元参与,全力打造集舒适安居圈、便民消费圈、社区文化圈、优教普惠圈、养老服务圈、健康医疗圈、城市颜值圈、服务响应圈于一体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
家住海勃湾区建北小区的李彩霞出了家门就犯起了难,早饭是到粥饼店还是面馆,粥饼店是吃包子还是油条,选面馆吃饸饹还是拉面,最后还是被路过的邻居拉到早市里边吃边逛。“吃完饭到公园散散步、跳跳舞,之后的事情还有很多,到附近超市看看有啥打折的,去楼下的菜市场买点儿肉蛋生鲜、蔬菜水果,顺路还要到药店买点儿降压药,到干洗店取衣服……”李彩霞笑呵呵地说,“去的地方虽然多,所幸都在小区周围,抬脚就到,花不了多少时间。”
和李彩霞一样,如今我市不少居民都享受着不出社区,即可满足生活所需的便利生活。“小区门口有便民蔬菜店,小区里还有社区活动室,能和邻居下棋、打扑克,生活别提多惬意了。”家住海勃湾区海达佳苑的居民张成祥说。除了日常生活所需,书店、电影院、公园、健身场所等都离居民区不远。张成祥告诉记者,从小区出来四通八达,向北是一个大型的菜市场,不仅米面油、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还有锅碗瓢盆、五金杂货等等;向东过马路便是乌海的万达广场,购物、就餐、娱乐、看电影一样不少;向南500米左右便是新建的口袋公园,锻炼、散步、健身均可。
在全市各个角落的社区服务中心内,老年人可围坐桌前,拿着手中的扑克“斗智斗勇”;能在按摩椅上,选择合适的频率,闭上眼睛休憩;亦可选择理疗室的汗蒸床、红外线理疗桶、“负离子”等养生设备享受一番。而对于老年人普遍关注的用餐问题,我市在83个中心(站)均设立了助餐点,在老年人口密集区和繁华地带建立了16个中心厨房,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小区门口签约了18个暖心为老餐厅,建立了8家惠民餐厅,并和全市规模型的餐饮行业签订助餐协议,形成了半径1公里的“中心厨房+助餐点+暖心为老餐厅+餐饮企业”的助餐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暖心饭。
接下来,我市将以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为契机,着力提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品质,力争2025年底前品质型生活圈达到90%以上,努力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供乌海经验。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