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芮胤
回眸千古华夏,那些朝代更替、征战杀伐的风云往事已淡烟如水,模糊在历史的烟尘当中。所有的愤慨和赞叹,所有的歌谣与诗篇,都只剩下余音在广袤土地上的空气中震颤。唯有汉字,镶嵌在中华文明的桂冠之上,几千年来,未曾有一丝一毫改变,在四季流转中依然熠熠闪烁着光泽,迷人而耀眼。
从仓颉造字的苦心探索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书同文,车同轨”,从太史公不畏强权秉笔直书的坚贞不屈到雍正文字狱人心惶惶的漫天阴影,从汉字艺术的声名鹊起到西方语言走进东方带来的巨大冲击,汉字几经磨难却愈发温润,几经坎坷却愈显动人。在文明的长河里,似乎无论在何时,都荡漾着汉字泛起的波澜。
亦书亦画的甲骨文,描绘了我们祖先从蒙昧走向光明的艰难跋涉,将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在时光的崖壁上用力镂刻;圆浑遒健的小篆,记录了东方古国从寂寂无名到八方朝拜,将这古老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写成了百世流传的不朽巨作;舒展古朴的隶书,端庄秀丽的楷书,凤舞龙翔的草书,挥洒了中国文字靓丽笔锋的独具特色,将中华民族文化鼎盛的底蕴与神圣雕琢。
从现存古代文献的记载和已经确认的考古发现来看,汉字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诞生让整个华夏文明的延续方式有了质的改变。神话和传说,科技与历史,从此突破了口口相传的圈囿,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当双手在甲骨上镂刻下第一笔,当青铜器皿开始把文字的衣衫穿起,无论是沟通祖先还是彰显身份,汉字都把自然的血缘关系、神圣的仪式和信仰写进历史最初的篇章。
罗常培先生曾经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面对这样的重担,汉字似乎从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犹豫。更值得一提的是,当蛮夷的大炮轰开中国闭关的大门,汉字也不曾因为外族人的涌进而有过任何的改变,也不曾因为疮痍满目而有过任何中断,就如同中华文明自身,从未曾被外来文化征服过!
汉字在风华正茂地前行中,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一张柔软的宣纸,一支饱蘸浓墨的毛笔,就可以让汉字舒展开原本钢筋铁骨的肢体,时而雄健洒脱,时而鸾飘凤泊,时而如锥画沙,时而正倚交错,无论是哪一种,那种灵动的气息都会跃然纸上,映刻在欣赏者的眸子中,将汉字和书法之美展现得一览无余。自此开始,书法向世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晋人将流美妍媚之韵融入书法,唐人将法度严谨之风刻入书法,宋人将纵横跌宕之意写入书法,明人则将金石之趣凝入书法。自此,书法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长,与绘画一起,统领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被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如果说汉字遇到书法是一种破茧成蝶的神奇,那么当汉字遇到诗词,就有了一种凤凰涅槃般的蜕变。唐诗宋词元曲,每一处都是由这小小的方块字构成,看不完的锦山秀水春花秋月,放不下的乡愁旅思离情别恨,书不尽的江山社稷家国情怀,就在这汉字的组合排列之中淋漓尽致地彰显。这一个个文字,在千年的凝练与沉淀里,日久弥香。
在一个世纪以前,当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或许我们看不到汉字的踪迹。而今天,当我们俯瞰世界,几乎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汉字的匾额镶嵌在大街小巷,婀娜的身影,优雅的姿态让每一位外族人为之驻足徘徊。或许那只是门店的名字,或许那只是一句不经意的广告,但是当你站在那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的时候,那仿佛是一首诗,写满了最热切的、让人最愿意靠近的情意。
汉字,再也不单单是用来勾勒诗行的行云流水,今天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符号和标志,散布在七大洲的每一个角落,哪怕仅仅是一撇一捺,也可以将中华文化的华美神韵彰显。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