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宣讲力量 传递社区“好声音”

张靖爽

2024年12月17日

接地气的普法宣讲。

公园宣讲,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百姓家。

田间地头宣讲入人心。

定制式宣讲成为社区群众教育的生动载体。

边看边学满足群众需求。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文/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在社区阅览室感受文字之美、阅读之乐;在社区舞蹈室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在邻里中心制作团扇、参与公益课堂;在学习室听取主题宣讲讲座……这些,都是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社区建设,依据社区特色,结合群众需求,不断探索和实践文化社区建设的新路径。居民不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社区居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社区充满烟火气的同时,也悄然打通了社区文化服务的“最后一米”。

如果您也想领略社区文化生活的精彩,探索社区在公益课堂、文娱活动、学习讲座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不妨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开启这段社区文化生活之旅。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日前,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银发”宣讲团在辖区开展宣讲活动,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述说祖国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乌海,像“银发”宣讲团这样绘声绘色的宣讲团体、个人比比皆是。这得益于我市各社区通过“宣讲+”模式,传播时代最强音,为强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凝聚力量,努力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宣讲+互动”

贴近群众“接地气”

“咱们‘银发’宣讲团的使命和任务,就是用接地气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银发”宣讲团团长肖挺喜的语气铿锵有力,“宣讲要接地气、冒热气、扬正气,这样才能让群众懂真理、明事理、会说理。”

在“银发”宣讲团,一直有一项工作制度,即党课标准:百姓情怀、群众语言、志愿精神。每一位宣讲员都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把党的关心与关爱讲给社区群众听,用通俗的语言及身边的案例来讲,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群众在哪里,宣讲员就要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宣讲员就要讲什么。

为了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肖挺喜带领团队集思广益,积极设计基层宣讲新方法,探索深受百姓欢迎的理论宣讲新路子,用“小分队占领大阵地”“小切口讲好大时代”“小课堂讲好大主题”,确保把宣讲内容讲进群众心中。

“滴水之恩”和“涌泉之恩”的故事、移风易俗的故事、“二毛钱”的故事……站在群众中间,肖挺喜妙语连珠,一个个饱含深意的故事信手拈来,有问有答的场面更是让群众“感到很亲切,听完后觉得更有方向和干劲儿”。

在肖挺喜看来,群众身边的宣讲员要有责任心,要对党的创新理论先学一步,学深一点,要有储备,这样才能和社区居民面对面、心贴心。在宣讲方式上要学会互动,在互动中沟通、打动,然后提炼总结,从打动中收获感动。这是宣讲团多年来能够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走进人们心里的“法宝”。

“银发”宣讲团是一个由老干部、老教师等26名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组成的“五老”宣讲团,自成立以来,他们走进社区、学校、田间地头、企事业单位等处开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普法知识、革命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德讲堂义务宣讲活动千余次,覆盖群众近10万人次,为打造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宣讲项目精益求精,由一开始的几天讲一次到现在的几乎天天都在讲,一路走来,最深的体会就是‘没有互动就没有打动,没有打动就没有感动’。”宣讲员刘文忠说。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从温饱不足到现在的全面小康、人民富足,从贫穷落后到现在迈向产业兴旺、人民安居……”日前,在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滨水社区活动室,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红石榴”宣讲团成员武蒙娟正和老邻居、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开展“同心共筑民族情”主题宣讲,人们耐心倾听,时而与之互动,好不热闹。

武蒙娟是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红石榴”宣讲团的能人,她用朴实的语言将党的好政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娓娓道来,让现场听众深受触动。而眼前这一幕,是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红石榴”宣讲团以“宣讲+互动”为纽带,通过“线下”座谈的方式,让民族政策深入人心。

坐板凳、泡上茶、唠家常……近年来,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近人们身边,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立足提升基层宣讲工作实效,以“红石榴”宣讲团为依托,创新宣讲内容和方式,促进基层特色宣传宣讲接地气、有人气。

“基层宣讲就是要用群众语言、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讲清大道理。”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红石榴”宣讲团团长高武鸿说,宣讲团主要由“五老”人员组成,他们当中既有退休教师、老党员,也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他们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话”。

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有需求,理论宣讲也需要更广泛地深入到群众中去,要达到“双向奔赴”的效果,就需要有更多优秀的基层宣讲员。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墨香梨园社区“红骑兵”宣讲团选拔宣讲员的要求之一就是“从群众中来”。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宣讲的质量效果,这是充分发挥好基层宣讲员作用的前提。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墨香梨园社区“红骑兵”宣讲团团长张和平带领团队通过集体学习、集体备课、一人讲大家评的方式,不断提升宣讲队伍的水平,让宣讲员对宣讲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掌握群众宣讲的艺术方法,用“带露珠”的语言,“冒热气”的故事案例,把理性的总结转换为群众需要的道理,不仅让群众喜欢听,还要让群众听后有所感。

“百姓宣讲员带来生动的宣讲,群众从宣讲中学到理论政策,这就是我们宣讲的底气所在。”张和平说。

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渴求永远在路上,各个百姓宣讲团也永远在路上。“宣讲团最重要的是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千家万户,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宣讲方法、宣讲路子,真正实现好我们的党课标准:百姓情怀、群众语言、志愿精神,打通各辖区党员群众理论学习的‘最后一公里’。”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墨香梨园社区党委书记韩肖莹说。

“宣讲+文艺”

喜闻乐见“添生气”

“56个民族一家亲,团结友爱人人夸,这个民族最给力,叫中华!……”日前,海勃湾区滨河街道办事处活动室内,一段文艺范儿十足的三句半,伴着喜庆欢快的锣鼓声,吸引了众多居民。

走近一看,原来是海勃湾区滨河街道办事处“睦邻—百姓说”宣讲团在此举办“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以“宣讲+文艺”的方式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居民心灵深处,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奏鸣我优美的好来宝,谱写美妙的音符,唱起歌,歌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啊呼哈,团结奋斗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宣讲团成员用一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海勃湾区滨河街道办事处“睦邻—百姓说”宣讲团成员经常以三句半、快板、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为载体,打破宣讲固有模式,结合“睦邻文化”为辖区居民开展艺术化宣讲。

无独有偶,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苑社区党委“板凳”宣讲团同样热衷于“宣讲+文艺”的形式,用“小舞台”折射“大时代”,将党的理论政策送入寻常百姓家。今年以来,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苑社区党委“板凳”宣讲团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变迁、话进步”感动乌海故事汇等内容开展宣讲20余场,全面挖掘社区文化资源,结合当前基层文化生活需求,编排快板、三句半、双簧等一批具有理论教育功能的相声、小品、朗诵、情景剧等文艺节目,并结合社区群众文化展演等活动,传播党的声音,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向群众发放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手册,在表演间隙对观众进行有奖知识问答,激励大家对理论知识多读、多记,入脑、入心,变‘单一说教’为‘生动说唱’,增强基层宣讲实效。”新苑社区党委书记肖灵说。

“宣讲+定制”

凝聚民心“有人气”

“听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这宣讲都是‘量身定制’,不仅让我们更易接受,还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日前,乌达区苏海图街道黄白茨社区辖区居民白洁听完宣讲后说。一场场“量身定制式”的主题宣讲,引起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鸣。

不同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不同的场景汇聚振兴力量……为了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落地落实,黄白茨社区的“红色”宣讲团立足自身实际,根据居民需求量身定制宣讲主题。9月,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文明家风家训,开展“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主题宣讲活动,大力弘扬优良家风,全面倡树新时代家庭观;11月,为确保冬季居民取暖安全,强化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消除用电、用火等冬季安全隐患问题,开展冬季取暖安全隐患排查宣传工作;12月,为扎实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知晓率,畅通救助渠道,开展民政惠民政策宣讲。宣讲团积极探索居民群众最关心、最贴近生活的内容,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容易走进群众心里。从疾病预防到科普宣传,从司法调解到安全教育,围绕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宣讲+定制”式理论课堂成为社区群众教育的生动载体、凝聚人心的有效手段。

“走进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就想到了我们年轻的时候,感触很深。”

“展馆中的刘兴全、王福泰、邢福明、李志忠、丁桂本、黄吉田等乌海‘小三线’企业职工代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感觉今天的宣讲与以往的不太一样,很特别。”

……

一场60分钟的宣讲定制课,一段震撼人心的精神之旅。

日前,在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世纪社区,以“中国精神”为主线的宣讲定制课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这场精彩纷呈的宣讲离不开工作人员充足的前期准备。

“三线建设工程,是新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抉择,也是共和国图强奋进的历史见证。在这里,我们将为您讲述一段鲜为人知且逐渐逝去的‘小三线’军工系统建设发展往事……”讲解员的讲解声情并茂。

翻开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世纪社区为此次宣讲定制的方案,一幕幕细节跃然纸上,历史画面、影视资料、音乐渲染等形式相互融合,让观看人员跟随画面与音乐达到情感共鸣,使宣讲内容深深刻入脑海。

“虽然过去我对‘三线精神’也有些了解,但这次却格外激动,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千难万险,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居民吴彩兰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而在活动最后一部分,当讲解员推开“时空之门”,带领大家走进“三线大食堂”时,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扑面而来,在场观众唏嘘感叹的同时,又感记忆深刻。

“这里做得太好了,一景一物都还原了当时的场景,看着总让人回忆悠长。”在观看结束后,居民王岐山对记者说,“乌海‘小三线’作为内蒙古功能齐全的‘小三线’系统和全国‘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完成了国防建设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留给后人无穷的精神财富,将引领我们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此次宣讲定制课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受到党员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新颖的形式,让大家深深地喜欢上了宣讲。

乡音传党音,声声入人心。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世纪社区聚焦讲好政策理论、办好为民实事、晒好幸福生活,扎实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基层理论宣讲活动,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讲形式,使理论宣讲更具亲和力、感召力、生命力与吸引力,进一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见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