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2024年12月17日
刘胜伟在“墨舞中华颂北疆”展览上留影。
刘胜伟的魏碑书法作品。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书法有着“笔尖之舞”“无声之音”的雅称,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诸多书家为之沉醉。近年来,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刘胜伟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自治区级书法展,面对记者采访,他说:“踏踏实实写书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无心插柳之举 踏上书法之路
1977年,刘胜伟出生在海南区拉僧庙镇。他的父亲在当地运输公司工作,识文断字,尤其喜欢写钢笔字。父亲笔下方方正正的钢笔字让刘胜伟印象深刻,他开始模仿父亲写字。“当时物资匮乏,一支钢笔挺珍贵的,父亲送给我一支。我就想着写一手好字,对我的学习有帮助。”他说。
刘胜伟读小学时,他经常去父亲单位。父亲处理工作事务,便让刘胜伟写钢笔字。当时的他喜欢阅读各类书籍,喜欢写字和画画。时隔几十年后,他依然很怀念那时安静写字的时光。“当时我在桌子上安安静静写钢笔字,信纸被我的字逐渐铺满。父亲工作结束后,就看我写的字,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都给我指出来。父亲不是专业的书法老师,给出的建议也不完全正确。”刘胜伟说。
在父亲的指导下,刘胜伟也喜欢上了硬笔书法。父亲告诉他,除硬笔书法外,软笔书法更能体现中国书法的神韵。刘胜伟便开始尝试写毛笔字,他在杂志上看到一副8字楹联,他临摹了好久。父母看他这么喜欢书法,便开始打听附近谁书法写得好。
父亲打听到自己同事的女婿崔宝全学过书法,当时正好回来休假,便带刘胜伟去学习。崔宝全是中国书画函大乌海分校书法班的首期毕业生,见到刘胜伟,便让他写几个字。“我写了杂志上看到的那几个字,崔老师夸我悟性挺高,以后写字写到形神兼备就厉害了。”刘胜伟说。
刘胜伟跟随崔宝全学习了7天。崔宝全告诉他书法的各种书体,颜体的字形、结构、线条等,为他写示范字,给他说了不少临帖的小技巧。崔宝全还送给他一本《多宝塔碑》书帖,鼓励他好好练习。“崔老师虽说只教了我7天,但我一直把崔老师当作我书法路上的领路人。老师7天休假结束离开后,我每天在家看着书帖临帖。”刘胜伟说。初高中时,因为学业的压力,刘胜伟临帖的时间少了,可每逢休息日和假期,他都会写一会儿。高中毕业后,刘胜伟参军入伍。因为有写字画画的特长,他担任连队文书,在军营中出墙报、写对联、文章等,让他一直保持创作的手感和黏性,这为他后续系统性地学习书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9年,刘胜伟退伍回到家乡参加工作。他在家写写画画,将书法、绘画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时常参观我市举办的各类书法展览。一晃就到了2021年,他结识了书法家孙瑞芝,开始跟随孙瑞芝系统性地学习书法。
潜心耕耘搞创作
精耕细作出精品
孙瑞芝是我市较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根据刘胜伟对书法的了解情况,孙瑞芝为他制定了一套学习计划。孙瑞芝首先为刘胜伟讲解书法理论知识,比如书法5种书体的发展脉络、书法风格、书法流派、书法名家等,开阔他的眼界,为他补齐书法理论短板。之后,孙瑞芝让刘胜伟临5种书体的书帖,寻找适合他性格的书体。刘胜伟一开始临楷书书帖,虽然感觉也不错,但他感觉不适合自己的性格。孙瑞芝建议他试一下魏碑。“魏碑没有楷书那么多规矩,在书写上可以有更多自己的发挥,十分符合我的性格。每次临完魏碑书帖,我感觉自己精气神特别好。”他说。刘胜伟将魏碑作为自己的主攻书体,他经常临《元桢墓志》《元瑛墓志》《始平公造像记》等魏碑名帖,在临帖书写中遇到问题,他就及时向孙瑞芝请教。
在孙瑞芝的鼓励和书友的帮助下。2023年,他将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投给我市举办的一个书法展。这幅书法作品是他从《张猛龙碑》中节选的一段。刘胜伟连续写了3幅作品,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其中最好的一幅作品寄给书法展组委会。没想到,这一作品竟然入展了。这次入展鼓励了他,他趁热打铁,决定好好临帖创作,争取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得知艺韵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美术、雕塑、书法、摄影跨年大展征稿消息后,刘胜伟根据要求,选择好自己的创作内容就开始创作。“由于写的字数多,桌子上空间小,我便将宣纸放到地上,我半蹲着写。”他说。他写了3幅作品,让大家点评。孙瑞芝老师指出每幅作品的优劣之处,他记下意见建议,回去进行修改。他对作品不断地否定,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完善。最终在孙老师的肯定下,他将作品寄了出去。结果他创作的这幅作品又顺利入展。作品首次入选自治区级书法展,刘胜伟的创作热情更高了。
2024年1月,刘胜伟参加了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第五期书法临帖班。班上汇集了自治区各盟市的书法爱好者,课程很紧凑,一天要上10多个小时。“在上课期间,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书艺,大家一起探讨作品,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他说。在班级结业前,他决定创作一幅魏碑书法作品参加结业书法展。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鞠闻天,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主任王春和老师以及学员们的认可和好评。刘胜伟最终获评此次临帖班“优秀学员”。
在刘胜伟的书法之路上,有成功的喜悦,当然也不乏失败的苦涩。投稿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刘胜伟花费20天时间写的一幅书法作品没有通过终选,遗憾落选。他说:“落选了肯定是我的技术不过关,书法这门艺术博大精深,需要扎扎实实地搞创作。学习书法不是为了获奖,这次失败就当是对自己的鞭策,以后踏踏实实、勤学苦练就好了。”刘胜伟一直珍藏着一枚印章,印章上刻着“问心沐身”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是他对学习书法和做人做事的感悟。“在练习书法和日常生活中,干什么事情都要先问问自己,心向内求。书法练习得不好,首先要想自己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学习别人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处,这样自己才能有提高有发展。”他说。
去年有好几个月,刘胜伟每天都练习书法四五个小时。“小时候是喜欢书法,现在是热爱书法。我很享受书法创作的过程,每次创作都让我感觉到书法这门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自己对书法理解的浅薄。每次写书法,我都感觉是与心灵的交流和对话,每次都有新的思考和收获。”他说。
人物小传
刘胜伟,出生于1977年,现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
2023年,书法作品入展艺韵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美术、雕塑、书法、摄影跨年大展。
2024年,书法作品入展第五届内蒙古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书法作品入展“走进乌海”全区书法篆刻艺术观摩展;获评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第五期书法临帖班“优秀学员”。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