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
2024年12月19日
8月6日刊发的《尹君:弦歌不辍六十载 倾心谱写“乌海赞”》。
6月25日刊发的《老石旦为啥文艺人才多》。
3月27日刊发的《墨香乌海》专版。
11月29日刊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第五届‘樱花·宜和杯’唱响北疆文化品牌”文学作品大赛获奖名单》。
本报记者 赵荣
年末回望,这一年,我们风雨兼程,收获满满。
2024年,《乌海日报》策划实施了关乎民生、旅游、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多角度的专题报道。从小帐篷撑起“诗和远方”的公园+露营,到诗意芦苇荡、鸟飞天地宽的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从烟火气中传递民生温度的为老餐厅,到咫尺间享受便捷美好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从“内外兼修”的老旧小区改造,到用心用情的温暖工程;从弦歌不辍六十载的尹君、传承皮雕技艺之魂的张国军,到为民送欢乐的相声演员刘斌、书法写人生的牛耀艇……
一个个现场、一篇篇报道浓缩了世间百态,记录着时代变化,让我们一起盘点这座城市带给你我的幸福。
乌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几十年来,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2024年,本报深入推进城市文化方面的采访和稿件的刊发,持续打造“乌海文化人”“文化会客厅”“墨香乌海”“丹青乌海”“赏石乌海”“美丽乌海”“唱响乌海”等栏目,举办有奖征文、诗会等活动,多维度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人:激活城市生命力
乌海,人杰地灵,孕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画家、作家;有舞蹈家、摄影家、曲艺家……他们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2024年,本报记者继续以专访的形式走进“乌海文化人”,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和华彩人生。记者先后采写了弦歌不辍六十载、倾心谱写“乌海赞”的诗人尹君;沉稳多才、为民送乐的相声演员刘斌;一生倾心丹青梦的画家闫立功;笔墨承家道、书法写人生的书法家牛耀艇;方寸之间烫出艺术人生的烫画艺人苏海峰;光影生活、记录人间的摄影家格什都力;山水有清音、丹青写华年的画家左敬荣;雕刻民族文化之美、传承皮雕技艺之魂的皮雕艺人张国军;潜心钻研、努力写好“红色家谱”的党史研究者马万里;用绚丽挂毯展现艺术之美的艺术大师王中耀等50余位乌海文化人。
尹君自幼喜欢诗歌。“我这人,好像生来与诗有缘。小时候,最爱听父亲吟诗,他摇晃着脑袋,一声紧、一声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尹君说,至今想来那都是童年最美的回忆。到初中时,他便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他曾在乌海矿区工作8年,对矿工有着深厚的感情,先后出版了《星星河》《山亲海恋》《太阳神照耀的地方》等描绘矿区生产生活的文集,让矿山文学成为乌海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亮点,同时为乌海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专程到呼和浩特市采访尹君后,记者还分别拜访了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徐利有、被尊为我市书法界“五老”之一的黄恩博、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张国军以及现任内蒙古学研究会副会长的马万里。
其中,马万里是一位资深的党史研究者,曾在乌海工作20余年,先后任职于原海勃湾矿务局宣传部,乌海市委政研室、办公室,市档案史志局。他先后参与了《乌海市志》《乌海的开发与建设》《中国共产党乌海市党史大事记》的编撰,到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后,完成《内蒙古百年大事回眸》等十余部党史专题书籍的主持、编撰、审改工作,让一部部“死档案”变成“活历史”。马万里常说:“党史工作无小事,编修‘红色家谱’很难,看着每一部经过己手的党史书籍出版,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更觉得欣然。”
王中耀自幼热爱美术,师承自治区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学习挂毯技艺,并深耕艺术挂毯行业40余年,其先后带作品参加东北亚国际经济贸易博览会、第二届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蒙古国乌兰巴托·内蒙古文化周艺术展等,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记者见到王中耀时,他正在海勃湾区天笠挂毯技艺传习所指导职工编织技艺,对职工提出的编织难点,他给出解决办法,并亲自示范,熟练的编织手法无不让人赞叹。
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左敬荣自幼喜爱绘画,曾师从著名画家靳文艺,他由油画入门,后钟情于山水画的研习、创作。作品构图严谨、墨色鲜明,多次入选自治区级、市级展览。三十多年来,左敬荣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倾注于绘画,丰富绘画理论,学习多变的笔墨技法,经年累月,打牢扎实艺术功力,形成自有的艺术风格。
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乌海文化人”系列专访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乌海一位位文化人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会客厅:探寻更美的乌海
本报开设的“唱响‘北疆文化’品牌·文化会客厅”栏目邀请学者、业内人士、专家等,以嘉宾漫谈的形式,探讨引发共鸣的文化话题,讲好新时代乌海故事。2024年,先后刊发《一抔诗心终不渝 讴歌时代著华章——李建军、安泰诗歌作品赏析会部分发言摘登》《绽放的曲艺之花》《乌海美术:人才辈出 精品迭出》《老石旦为啥文艺人才多》《说说苏海图矿区文化》等稿件。
市融媒体中心与市诗词学会联合举办“和春天相约”2024新年诗会,来自我市各行各业的30多位诗歌爱好者欢聚一堂,大家朗诵诗歌、聆听诗歌,品鉴乌海本土诗人李建军和安泰的诗歌作品,现场气氛热烈。作为我市诗坛的先锋人物,李建军和安泰近年来成果丰硕,好评不断。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的观照,又有对生活的解读,给予无数诗歌爱好者美的印象与文化获得感。
诗人岳楠表示,李建军的诗歌极具特色,能用细腻的触角,抵达事物的内部和底层,因此可以呈现或辽阔、或尖锐的表达,体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澎湃的感情,使得诗歌作品有温度更有深度。
作家赵存伟认为,在安泰的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从小被辽阔、丰腴和肥美的草原滋养的诗人,心灵是充实的,感情是丰沛的,眼界是辽阔的,诗句又是直白坦率的,带着草木的纯净和牧人的淳朴与坦荡。
20世纪90年代,随着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乌海并在这里扎根,曲艺也开始生根发芽。发展至今,乌海曲艺已成为内蒙古曲艺界,乃至全国曲艺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稿件《绽放的曲艺之花》中,崔永生介绍,乌海市曲艺家协会成立于2005年12月25日,由于当时热爱曲艺的人特别少,协会成立初期只有八九个会员,当时便提出“敬业奉献、提升技艺、打造精品、增收创效”的十六字方针,并在方针的指引下规模不断扩大,最多时会员有200余人,优秀会员们在频频演出的同时参加了不少比赛,硕果累累。
《乌海美术:人才辈出 精品迭出》中,李福祥、降玉琳、王章一、张德育、张胤洲、全立新、付作栋等我市美术事业的见证人与参与者齐聚一堂,一起探讨乌海美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都家麟和闫立功是我市美术事业发展历程中绕不开的两位老师,他们在我市美术事业发展中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1978年,都家麟到市文联工作,我市美术、书法、摄影同在一个协会,他担任协会主席。他组织各类艺术交流活动,鼓励协会成员潜心创作。当时举办展览,都家麟四处筹集经费,联络美术爱好者。日常工作中,他积极发展会员,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为协会发掘人才。闫立功是协会副主席,他在促进协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养美术创作人才。
画家张德育介绍,近年来,市美术家协会积极邀请国家级美术大家来我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油画培训班、国画培训班以及邀请展、巡回展、个人展等多类型美术展览,发现美术创作优秀人才,推动我市美术事业发展。市美术家协会在“请进来”的同时,积极组织我市美术人才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美术大展,外出进行集体采风等活动,拓宽我市美术人才的创作视野。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乌海这片沃土上形成多姿多彩、璀璨夺目的文化,文学、绘画、书法、摄影、赏石、戏曲……这些文化在丰富百姓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涵养了城市独特的气质。
征文、活动:延续城市文化脉络
乌海湖、甘德尔山给人带来无穷的遐思,文学的耕耘和创作又给这座城市带来无穷魅力。2024年,市融媒体中心先后主办参与“书香飘融媒 阅享守初心”好书分享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第五届樱花·宜和杯’唱响北疆文化品牌”文学作品大赛、“诗意中秋 情满国庆”中秋诗歌朗诵会、“2024湖畔诗会”等活动。
4月23日,由市融媒体中心工会牵头,文化创意部承办“书香飘融媒 阅享守初心”好书分享会。活动中,市融媒体中心外宣通联部、广播部、文化创意部、报纸部等13个部门人员分别分享《平凡的世界》《解忧杂货店》《西藏边防军》《人生海海》等书籍,助推全民阅读,助力“书香乌海”建设。
9月11日,一场精彩的中秋诗歌朗诵会在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厅举行,表演者以诗词为媒介,用饱含真情的声音表达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市诗词学会副主席、本土著名诗人李建军创作的诗歌《乌海湖》和乌海市网络文艺协会主席肖卫琴创作的诗歌《阅读家乡》被搬上舞台,在诗歌中,作者独具匠心地将家乡的风物一一营造出动人的意象,甘德尔山、乌海湖、红嘴鸥、金沙湾……朗诵者娓娓道来,观众眼前也随之铺展开一幅幅城市美景。
9月15日,“2024湖畔诗会”活动中,既有精彩的本土诗歌朗诵分享,又有书法家、绘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及古琴表演等。诗韵悠悠,湖畔诵风雅;赓续文脉,诗会颂新章。这场心灵雅集巧妙地融合诗歌、音乐和书画等元素,唤起诗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灵感,也为现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艺术享受,展示我市近年来本土诗歌的创作成果。
市融媒体中心与市作家协会、市樱花医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第五届‘樱花·宜和杯’唱响北疆文化品牌”文学作品大赛,从3月份活动启动至9月底结束,共收到全国各地作者来稿2000余篇,本报择优刊发106篇。稿件中不乏真情描绘新中国成立至今辉煌壮丽的乡村变化、城市变迁,充分展现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密不可分、休戚与共的家国情怀,歌颂乌海人民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的精神风貌和奋斗风采。
赵存伟的作品《绿的追寻》讲述儿时家乡恶劣的环境,她在乌海生活了三十多年,亲眼见证乌海从“灰白色”变成“青绿色”,她用“寻”来描述整个过程,在她的笔下,绿色是种子、是生命,也是希望。的确,每个人都是伟大祖国繁荣发展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一篇篇紧扣时代脉搏的好文章成为赠予读者的精神食粮。
此外,“五个乌海”系列专栏《墨香乌海》《丹青乌海》《赏石乌海》《美丽乌海》《唱响乌海》2024年共刊发50余个整版,包括“墨韵飘香”“我书我抒”“名作鉴赏”“镜头内外”“城市印象”等十余个栏目。这块阵地,既展示了乌海书法、美术、赏石、摄影、音乐等文化风采,又带给读者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