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项目”解锁强村富民“新密码”

张楚研

2024年12月20日

本报记者 张楚研

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酱菜厂,工人们全部穿着工服,佩戴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器具,腌制酸菜、酱菜的器具全部购买食品级别腌制桶。腌菜区,工人们将从村里收购来的白菜一一放进桶中,撒盐腌制。另一边的生产线上,工人将腌好的酸菜去根放入机器切丝、装袋、封口、擦拭后放入箱中,生产线条全封闭,但房间为透明玻璃窗,每一道生产加工程序均能一目了然。当一箱酸菜装满后,生产线上的工人会通过递送窗口将酸菜递给外面的工人装箱打包。“这几天我们的酸菜已经进入销售市场。最近,我们准备尝试做酱菜萝卜干。”酱菜厂负责人卫瑞欣说。

长期以来,王元地村村民种植的蔬菜瓜果存在销售难题。为帮助村民摆脱困境,增加收入,王元地村党支部积极谋划,打造王元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酱菜厂项目,对滞销的农产品进行处理及深加工,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打造村民增收致富新引擎。“现在厂里的工人全部都是王元地村的村民,经过我们培训后上岗。”卫瑞欣说。

在正式生产前,酱菜厂的工作人员购买了很多市面上的酸菜来品尝借鉴,以取长补短。“我们发现即使是一些农业合作社生产的酸菜也含有食品添加剂。我们做的是传统工艺的酸菜,除了白菜和盐什么都不放,我们的生产线公开透明且全程监控。我们做出的酸菜虽然颜色没有那么好看,但是能够保证大家吃得安全放心。”卫瑞欣说。酱菜厂生产的每一批酸菜都会抽样送检,达标后才会投入市场。目前,酱菜厂收购的2万余斤白菜完成腌制,有1万斤酸菜已通过第三方检测。酱菜厂已为王元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增收7.5万元。

除了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创收,酱菜厂的投用也为王元地村村民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以前种菜,我都是自己拉着去市区卖,卖多少全看运气,很多时候菜卖不出去都坏了。现在,酱菜厂直接找我们收购白菜,前段时间从我家收购了5000斤,我的收入增加了,还省了很多事。”王元地村村民孙锁柱说。

酱菜厂只是王元地村众多集体经济项目中的一个。

近年来,王元地村因地制宜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项目,按照“找方向、创品牌、畅销路”的思路,培育了酱菜厂、馒头厂等9个“小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累计收益达128万元,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收入下滑等难题,解锁了强村富民的“新密码”。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示范户’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小项目’,激发村民积极性,构建起产业发展依靠农户、发展成效惠及农户的良好格局。”王元地村驻村第一书记胡国鹏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