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息肉可以在内镜检查时切除

卢晶

2024年12月20日

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增强,胃肠镜检查成为了老百姓检查和治疗的常态。今天科普一下老百姓最关心的热门话题:胃肠镜发现息肉了该怎么办?为什么有的人在内镜检查时切除,有的人必须住院才能切除?

通常小型息肉占据内镜筛查中的一大部分,小于10mm的息肉经过患者家属同意后,内镜医生会根据情况当场进行内镜下切除,活检钳钳除术以及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是首选切除方法。

活检钳钳除术,适用于小于5mm的息肉,通过内镜的活检孔道,护士会协助医生将活检钳进入到肠腔内,将息肉完整钳除。对于10mm以内的息肉可以采用冷圈套息肉切除术,该切除方式通过活检孔道送入圈套器后完整套取息肉,逐渐收紧圈套器后将息肉切除。那么大息肉是否可以用上面两种办法进行切除呢?

内镜医生需要根据病变因素,息肉的形态、位置等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建议住院切除也是为了患者得到安全的诊疗。对于10mm以上的息肉可采用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于20mm以上的大息肉可采用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比起小息肉的切除办法,EMR与ESD操作步骤更复杂,需要更精细的手术技巧和更长的时间来进行摘除,这在常规的胃肠镜检查中是无法完成的,并且较大息肉摘除完会出现一定的出血、穿孔、感染等风险。

而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出血,对于术中出血可以立即处理,但一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迟发性出血(通常发生在术后2—7天),考虑到患者的安全以及并发症的出现,需要住院进行进一步观察治疗,有些可能需要再次内镜下止血。

对于活检,一些患者也存有误解,认为只要把息肉切除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胃肠镜是为了早期发现病变,但早期消化道肿瘤在胃肠镜下一般表现为溃疡、隆起、糜烂、黏膜异常等,仅凭肉眼难以明确其性质,一定要取活检送病理检查,才能明确有无早癌情况。

第一,什么是活检?

活检是一种病理学检查。在胃肠镜检查中,对于一些可疑的消化道病变,可以使用活检钳取得这些病变的黏膜标本,然后对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以鉴别病变的性质,评估良性恶性,为胃肠镜的诊断提供病理依据。

第二,哪些情况需要活检?

如果在胃肠镜下看到明显的溃疡、糜烂或者肿块,通常都需要病理活检,从而明确性质和问题:比如,溃疡是良性还是恶性,肿块是息肉还是肿瘤,息肉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胃肠黏膜的炎症程度是否伴有肠上皮化生或者不典型增生,肠化以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如何等等。

另外,胃黏膜有明显萎缩、肠化的表现,或者存在胃肠癌家族史的患者,也常常需要病理活检。

第三,取活检会不会很疼?

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取活检的过程是用活检钳夹取胃内黏膜去进行病理化验,夹取的组织仅有几毫米,创伤非常小,患者不会有明显疼痛的感觉,创面也会很快修复。

第四,做胃肠镜活检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1.通常休息2小时,2小时之内不要进食,2小时后可以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牛奶、稀饭、面条之类;

2.不要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喝酒;

3.避免剧烈运动;

4.注意大便颜色的改变,如果大便颜色发黑,或呈柏油样大便,要引起重视,可能是一种活动性出血,及时到医院复查,在医生专业指导下进行检查、排除或治疗。 (卢晶)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