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维娜
2024年12月23日
向市民宣传理财知识。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近年来,我市打造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多项文明实践活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群众愿意来、自觉来、留下来的精神家园。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阵地间的互联互通,推动新形势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今年以来,我市持续联动、整合社会资源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突出便利快捷,以公共文化设施、窗口单位为重点,充分盘活整合政务大厅、银行网点、超市、通信营业厅等服务窗口的场地资源,打造了首批50个具有乌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点,持续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文明实践服务圈”,织牢织密文明实践网络,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服务。
走进中国建设银行乌海分行狮城东街支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点,记者看到,银行精心布置了舒适的休息区,提供饮用水、免费Wi-Fi、手机充电、微波炉热饭、雨伞、医药箱等便民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同时还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图书角,让“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手机能充电”变成现实。“我在等待办理业务期间看到这个场所,能给手机充电,还有银行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感觉挺温馨的。”市民宋恒鑫说。
长期以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劳动者为人们的生活默默提供着辛勤的服务,但户外工作环境却让他们承受着诸多不便。为给这些户外工作者提供帮助和温暖,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充分了解和收集大家的需求、建议,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点配备提供了饮用水、休息区、图书、报刊、应急充电、急救药品、老花镜、雨伞、打气筒、卫生间开放等便民物品和服务,满足群众防寒避暑、饮水、歇脚、如厕等现实需求,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同时,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点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宣讲、普法课堂、技术培训、健康讲座等活动。
12月16日,在海勃湾区人民路电信营业厅,工作人员为环卫工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防范电信诈骗宣讲活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环卫工人详细讲解了常见的诈骗手段,如网络刷单诈骗、养老诈骗等。同时,还特别提醒环卫工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短信和网络信息,不随意透露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等重要内容。为了让环卫工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反诈知识,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互动问答等方式,加深对诈骗手段的认识。“通过这次宣传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反诈知识,以后会更加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环卫工人刘变女说。
“作为首批窗口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点,我们将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助老活动,同时持续满足群众防寒、避暑、如厕等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海勃湾区人民路电信营业厅店长刘丽文说。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市民群众的多种需求,持续推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扩面创品牌,以‘一点一特色’的方式,聚焦户外工作者、独居老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在不同场所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点,走出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路’,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乌海路径’。”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心主任马志波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