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市井故事
海上花开
小时候虽然物质条件艰苦,可一点都没觉得无聊,每天可玩的东西太多了,我最喜欢的是踢毽子。
我们那时候的毽子,不是现在商店里卖的鸡毛毽子,而是自己做的五颜六色的毛线毽子。做毽子,首先要找几个垫片。这个垫片,形状需要是圆形的,中间要有孔。最理想的就是铜钱,实在没有还可以用铁片。
找到垫片后,下一步就是“绑”毽子。绑毽子可是一个“技术活”。首先要准备毛线,五颜六色的毛线绑出来尤其好看。我当时为了绑毽子,经常偷偷从妈妈的毛线筐里拿各种色彩鲜艳的毛线。有一天,妈妈织毛衣发现毛线怎么用得这么快,又想到我的毽子,马上火冒三丈:“这么好的毛线,你给我拿来绑毽子”,说着就把我打了一顿。
找到毛线后,先是要确定好长度。这个长度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一般两个手掌的长度刚刚好。接下来,就是绑毽子的关键。将毛线穿进垫片中间的小孔,从另一侧轻轻拉出,两端对齐,然后紧紧地打上两个死结,确保它们不会在玩耍中散开。毽子好踢的关键在于绑的过程要把毛线绑得密实而均匀。每绑完一缕毛线,都要及时地将它们往一侧拉紧,让毛线之间没有空隙,形成一个密实的毛线圈。接着,再继续绑下一部分,重复着拉紧、固定的动作,直到整个垫片被毛线完全包裹。绑好后,就是整理环节。用剪刀小心翼翼地修剪毛线,让它们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然后,用手或者毛线针,轻轻地梳理毛线,使它们蓬松起来。这样,一个漂亮的毽子就完成了。
小时候,我们常两个人一起比赛踢毽子。好朋友阿蓉可是踢毽子的一把好手,在小伙伴们中间那是出了名的厉害,怎么也踢不过她,大家都自愧不如。最好的时候,她能一口气踢七八十个。不但能用右脚熟练地拐踢,还能不时地变换花样,左右脚灵活地换着踢,毽子在她两脚之间来回穿梭,如同欢快的小精灵。最后再从身后跳起踢一个,那动作一气呵成,仿佛把踢毽子推向了令人激动的“高潮”,然后又稳稳地从前面接着继续踢,引得周围的小伙伴阵阵喝彩。
当时学校的运动会,每年都会组织踢毽子比赛。一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争着和阿蓉一组,仿佛只要和她在一起,胜利就已经在向自己招手了。我正好和阿蓉分在了一组,可是却有点开心不起来。我踢毽子的技术一般,心里总是害怕拖大家后腿。阿蓉提议,每天放学后咱们突击练习一下,肯定没问题。于是,校园里的那棵老树下,就成了我们的“训练基地”。阿蓉耐心地教我动作要领,她一边给我示范,一边认真地讲解:“你看,踢的时候脚要这样发力,身体要保持平衡。”她的眼神里充满了鼓励和期待。我跟着她的样子,一次次地尝试和练习。在她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几天的集训,我的技术也稳步提升了。
终于,到了踢毽子比赛的那一天。赛场上气氛热烈,我们既紧张又兴奋。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我和阿蓉配合默契,毽子在我们之间来回飞舞。我们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毽子,脚下不停地移动、踢动。周围的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加油助威。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在踢毽子比赛中,我们夺得了第一名。
长大后的我们,被生活推着前行,很少再有机会去玩小时候的毽子。儿时亲密无间的好友,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行渐远。记忆中五颜六色的毽子,在回忆中熠熠生辉,因毽子结下的友谊,也成了童年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