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冯宽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偏僻农村,当时,农村人起名字还是非常随意的,女孩子不是花儿就是果儿,要不干脆就叫大女子、二女子,有几个就叫几个,依次叫下去。
我的父亲母亲生了三个姑娘,由于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葵花,因此给孩子们就起名为大葵花、二葵花、三葵花,村民们为顺口,日常称呼时又省去一个字,便是大葵、二葵和三葵。姐姐大葵长我两岁,从小聪明伶俐,最受喜爱。
我儿时,农村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只让男孩上学不让女孩上。姐姐心灵手巧,十岁那年就用碎布拼凑,自己缝好了书包,准备秋季上学用。可当她和我一起去报名时,父母却不许,只说她得在家照看两个妹妹,姐姐眼睛都哭肿了,父母还是不允许。
姐姐不甘心,她自己用白纸订好了本子,每天我放学她就来让我给她教生字。她为感谢我,隔三差五就给我炒葵花籽吃,那时候她虽然才11岁,但炒出的葵花籽却格外香。我从小就是个馋嘴猴,每天父母下田劳动,姐姐既要照看两个妹妹,还要喂鸡喂狗,经常忙得顾不上来学识字,我为了能吃上姐姐炒得香喷喷的葵花籽,就主动给姐帮忙。她干活时我就给她念生字,她是个很有决心的人,记忆力又好,她的字写得方方正正,比我还写得好,于是在跟我学了三年后,姐姐就当上了生产队的记工员。
我上初三那年,姐姐和村里的二柱结婚了。我们村地势低洼,土地盐碱性大,只有葵花抗盐碱性强,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葵花。恰逢改革开放,姐夫和姐姐正是壮年期,又能吃苦耐劳,年年收入都是村里最高,不几年就成了整个公社第一个万元户。公社开大会表彰他们,姐姐姐夫戴着大红花,还领到了大奖状和500元奖金。
姐姐是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她发现周围的乡亲吃葵花籽油都要去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油房,于是就买了一台小型榨油机。这是村里第一台榨油设备。姐姐精心筛选葵花籽,榨出的油色泽清亮香味又浓,过秤时足斤足两,于是一炮打响,逢年过节常常供不应求。
为了更好地扩大销路,姐姐用她名字注册了大葵牌商标。广告词也是她自己写的:“大葵牌葵花油就是香,谁不信请来尝。”乡亲们用葵花籽和胡麻籽来换油,她一不嫌少二不嫌麻烦,“大葵牌”葵花油大量上市,很受欢迎。
姐姐虽说没什么文化,可是新闻联播她再忙也要看。为了扩大油葵种植面积,她又流转了村民一千多亩土地种油葵,老式榨油机耗能高、污染大,她就主动淘汰,花高价新购污染小耗能低的立筒榨油机。她用榨油留下来的渣饼办起了家庭养殖场,只因渣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和油脂等,是饲养牲畜和家禽的上好饲料。
姐姐是个不满足现状的人,时时处处关注商机。她发现大品牌袋装葵花籽厂家都是南方的,于是反复琢磨,明明葵花籽主要产区在内蒙古地区,为啥人家南方人从北方买上葵花籽运到南方,生产出产品又运回咱北方还能挣钱?咱自己不能挣这个钱吗?于是姐姐去大名鼎鼎的恰恰瓜子厂家考察学习,又在网上找到了最节能又环保的几款炒货机。
她当机立断,说干就干。一边建厂房,一边选购了大型先进的电磁炉滚筒炒货机,她严把葵花籽质量关,因质量好味道纯正,生产的大中小三个型号的几十种不同口味的“大葵牌”葵花籽一上市就一炮走红。人人都管她叫“葵花王”。周边的村民都把土地流转给姐姐,她全部集中使用机械化耕种,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流转土地后的村民都在大葵公司旗下的种植基地、养殖场、榨油厂和炒货厂上班。大葵公司现已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每年给国家上缴税收一千多万元。姐姐也被授予省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劳动模范。
姐姐名字叫大葵花,又和葵花打了40多年交道,在葵花产业上做成了大事业,近日她又准备和一家农学院合作建一条年生产30万张葵花秆胶合板的生产线。
愿姐姐的葵花产业就像她的人生一样,越来越好。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