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吟
2024年12月26日
剪纸《连年有余》。 李华制作
■文化中国行 看非遗
本报记者 鲁 吟 文/图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广为流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剪纸这项非遗技艺也是我市各族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022年,剪纸被评定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华是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海南区新桥花园小区,李华正在她的工作室中琢磨剪纸技艺。剪刀握在她的手中,在纸张间灵巧地舞动,发出清脆的“咔嚓咔嚓”声,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逐渐成形。
屋里摆放着不少李华的剪纸作品,有新春祝福、连年有余、十二生肖等内容的传统剪纸,也有反映党群关系鱼水情、各族群众幸福生活、市场繁荣热闹景象等内容的创意剪纸。
李华的剪纸多用红纸为底色,色彩鲜艳悦目耐看,造型又独具匠心。其中,一幅《草原儿女心向党》的剪纸作品是李华最为满意的,这是李华经过反复构思、设计、组合图文、定稿、剪裁,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最终完成的。作品生动展现了在辽阔大草原上牛羊成群、草原儿女载歌载舞的场景。李华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就是想体现草原儿女心向党和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
在李华工作室的西墙上,悬挂着一幅长3米、宽0.7米的大型剪纸作品,作品名为《黄河岸边的生活》,反映的是我市农区金秋丰收时节的喜庆场景。作品中,黄河岸边、长城脚下,正在秋收的村民喜笑颜开,小麦、玉米、葡萄、西瓜等农作物琳琅满目,牛、犬、羊、猪、鸡等家禽家畜繁衍兴旺。李华说,这幅作品反映的都是她在农区的所见所闻,丰收的喜悦让人难忘。
李华的剪纸技艺传承于自己的母亲,她七岁时便帮着母亲给村里的乡亲剪新春窗花,13岁时开始自己创作。李华从事过不少职业,但剪纸的爱好一直没有放弃,凭着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心灵手巧,她的好作品层出不穷,广受好评。如今年近花甲的李华,已是三代同堂。在李华引导下,她的大女儿谭红叶也爱上了剪纸,经常与李华探讨创新剪纸技艺的想法。李华的外孙女高宇晨也和她们学习剪纸技艺,现在已经能独立创作剪纸作品。
由于剪纸技艺精湛,李华被社区和学校聘为剪纸老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去社区和学校进行教学,向居民和学生传授剪纸技艺,带动更多的人感受非遗魅力、传承非遗技艺。
“剪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需要我们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也需要融入独特的创意与见解,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当中,再进行创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李华说,“一把剪刀裁剪的是一种情怀,一张剪纸充满了真挚的祝福,希望每一件剪纸作品都拥有自己的艺术之魂,让剪纸艺术更加鲜活起来、长久传承下去。”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