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4年12月30日
韩建慧
20世纪60年代,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时代号召,背上行囊,奔赴农村、边疆与矿区,用汗水、热血乃至整个青春书写着奋斗的篇章,在人生成长中镌刻下了最珍贵的磨砺印记。
岁月如歌,青春无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需要就业、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青年人成长需要锻炼。在此情况下一批又一批乌海本地青年奔赴他乡支农支牧,同时,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知青也纷纷到来,共同建设乌海这座新兴工业城市。
他们面临的是超乎想象的艰难。无论是从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到边疆,还是从矿山小镇到农牧区,青年们都面临着生活生产上的巨大反差。但他们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这些困难,用知识和双手为当地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轨迹。“知青”是一个不同于前辈又区别于后人的特殊群体。广大知识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诚为国分忧,为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为贫困乡村、边远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巩固祖国边疆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这是不可磨灭的;广大知青在艰苦的环境里奋斗,在长期的坎坷中抗争,经受了脱胎换骨的磨炼,铸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造就了乐观向上的品格,培养了勇于负责、甘于奉献的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尊重和传承的。
正如2012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所表述的那样: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边疆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锻炼,用自己的宝贵年华为改造祖国的农村面貌作出了贡献,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起到了传播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和事迹,他们是令人起敬的。
时光流转,精神永存。
20世纪70年代后期,知青们回城后,凭借在农村、边疆锻炼出的优秀品质,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成为行业翘楚;还有许多扎根当地,继续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用时间证明,磨砺的印记是成长的勋章,奋斗的青春是宝贵的荣光。
如今,时代赋予青年新的使命。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依旧挑战重重,同样会遇到困难、遇到逆境。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
青年们应从先辈身上汲取力量,主动投身艰苦地区、重点领域,在科技创新前沿、乡村振兴一线、社会服务角落,用奋斗铸就青春,用磨砺雕琢未来。因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