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
2025年02月06日
本报记者 曹艺 文/图
2024年,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法路径,全市政法机关同向发力,企业群众共同参与,大调解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能持续释放,共同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公调对接+司法确认” 解锁高效解纷“法治密码”
为解决公安基层工作中出现的治安、民事纠纷“调而不结”问题,2024年,市公安局海南分局拉僧仲派出所探索推行“公调对接+司法确认”多元解纷工作模式,走出一条矛盾纠纷化解规范化、法治化的新路子。
公调对接是指公安机关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接,共同调处纠纷警情;司法确认简单来说就是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基层公安机关“公调对接”与人民法院“司法确认”的协作,真正减轻了群众诉累,为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提供了“升级”路径。
“虽然公安机关出具的调解协议书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但当事人往往还是对执行效率有所担忧,导致调解好的纠纷又起争端,司法确认相当于给调解协议上了一层法律‘保险’。”市公安局海南分局拉僧仲派出所所长刘政说。
“公调对接+司法确认”多元解纷工作模式使司法机关增加了人民调解力量,提高了调解质量;派出所从繁杂纠纷类警情中解放出来,将有限的警务资源聚焦打防管控职能;人民法院以民事裁定书对矛盾纠纷定分止争,把可能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的纠纷提前分流,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为确保调解协议高效进入司法确认环节,司法部门主动与派出所加强联系,对矛盾纠纷进行“会诊”;人民法院就相关法律知识、操作规范,加强对基层民警的培训,对申请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进行程序、实体审查,符合条件的及时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生成民事裁定书,由民警代为在线打印文书,并送达纠纷当事人。
“人民法院司法确认申请环节前置到派出所调解室,当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由民警征求当事人司法确认意见,不再需要当事双方一同到人民法院办理,在节约当事人时间成本的同时,助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氛围。”刘政说。
“四所一庭”联动 化解赔偿纠纷
2024年3月18日,海南区一项目施工现场,一工作人员从煤棚顶上不慎坠落,当场死亡。死者家属情绪激动、言辞激烈,与用工单位就是否认定其为工亡、人道主义补偿金额等问题产生纠纷。
市公安局海南分局公乌素派出所民警一边控制现场事态,一边及时通知公乌素人民法庭、公乌素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到派出所共同调解。调解过程中,“四所一庭”工作人员紧紧围绕用工单位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这一问题,明确该事件属于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各单位尽最大努力与用工单位、死者家属分别沟通协调,死者家属最终同意调解解决。
经“四所一庭”工作人员的不断调解和努力,2024年3月20日,双方接受了人民法庭给出的调解方案,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并进行司法确认,该纠纷顺利解决。
“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人民法庭建立‘四所一庭’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针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协调联动、合力攻坚,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公乌素人民法庭庭长薛文光说。
纠纷的圆满解决体现了“四所一庭”联动工作机制的高效性。该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各职能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在矛盾发生的第一时间整合资源集中调解矛盾纠纷,推动实现信息资源互通、职能优势互补、工作成效互赢。
“警企联动” 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新途径
2024年4月26日,我市首家知识产权“警务协作服务站”在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启用。
知识产权“警务协作服务站”位于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为22家企业、1万余名员工提供送法入企、送教上门等服务。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签订《警企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能职责,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警企协作新途径。
“知识产权‘警务协作服务站’的成立,是公安工作改革和推动司法公信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畅通知识产权协同保护通道,实现刑事司法服务‘零距离’。”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支队长刘殿英说。
知识产权“警务协作服务站”的建成,也为各企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与维权服务提供了保障。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梓臣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外部环境,这样的警企协作模式加强了警企共建关系,为企业有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法治保障。”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人民法院” 助力法治乌海建设
“只来法院一次就拿到了交通事故赔偿,真快捷!”2024年7月,一起交通事故的原告在拿到赔偿金后对海勃湾区人民法院法官说。
该起交通事故被告在骑电动自行车通过某交叉路口时与原告发生碰撞,造成原告受伤、电动自行车受损。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被告负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原告受伤后住院治疗多日,产生医疗费、交通费等多项费用,但被告一直不予赔偿,原告无奈将其诉至海勃湾区人民法院。
原告在起诉时同时申请诉前鉴定,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甄别后,认为该案事实基本清楚,具备在诉前鉴定阶段实质性化解的条件。为此,海勃湾区人民法院邀请擅长处理此类纠纷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就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对当事人释法明理,提出调解方案。最终,被告同意赔偿原告医疗费、住院护理费等费用,赔偿款在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当日即时清结。
该案是我市人民法院运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人民法院”机制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全市各级人民法院以机制建设为引领,制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制度,搭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履职平台,来自全市政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入驻基层法律服务站,与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共同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信访案件化解等各项工作,形成纠纷化解合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法检协同” 确保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审理质效
2024年11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协作联动,监督某矿业公司、某煤业公司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的环境修复进展情况。
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原始财务账簿、实地查看等方式,对该案涉及的专用资金账户使用及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情况进行监督,注重发挥环境公益诉讼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形成监管合力,确保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审理质效。
该案为市人民检察院提起的某矿业公司、某煤业公司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妥善审结。被告某矿业公司、某煤业公司认可其对于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应承担环境治理修复的侵权责任,自愿将违法排渣占用天然牧草地修复费用600余万元转入专用资金账户内,用于被破坏的草牧场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生态环境治理等用途。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督促下,某矿业公司、某煤业公司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逐步对受损环境进行修复。
司法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在办理破坏环境资源案件中,我市法检两院始终坚持“惩治、修复、教育”一体推进,通过公益诉讼程序,既让违法者承担相应责任,又在充分考量地域生态环境特点、社会发展效益以及当事人的经济承载力基础上,促使其履行生态环境修复义务,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乌海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法官+交警” 联调共治道路交通事故纠纷
2024年7月15日,海勃湾区人民法院联合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海勃湾大队挂牌成立“海勃湾区人民法院道路交通案件处理工作站”,打通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联动治理“快车道”。
2024年8月1日,两名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在经过海勃湾区一交叉路口时发生碰撞,造成一人受伤及其车辆部分损坏,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海勃湾大队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认定一方负此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另一方负次要责任,双方对责任划分均无异议。后民警了解得知,双方在后续赔偿过程中对于赔偿金额产生较大争议,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当事人在民警的引导下来到“海勃湾区人民法院道路交通案件处理工作站”,工作站的民警与法官助理在查看交通事故认定书、病情证明书和相关发票等证据材料后,向双方当事人释明了法律法规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规定、赔偿标准及赔偿范围,负次要责任的当事人心中有了“底”,当即表示愿意主动降低赔偿数额,另一当事人也同意最新拟定的赔偿协议,并表示愿意立即支付,该起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圆满化解。
“海勃湾区人民法院道路交通案件处理工作站”实行“法官+交警”联调共治的工作模式,海勃湾区人民法院派驻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与民警联合开展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工作,对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实行精准分流、专业化审理,努力实现止诉于源、息诉于调、化诉于理。
“民警+义警” 齐心绘“枫”景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2024年以来,全市公安派出所积极推进义警队伍建设,组织辖区网格员、商户、居民等加入义警队伍,成为辖区平安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
市公安局乌达分局巴音赛派出所成立“解放枫警”义警队伍,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导向,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义警队员来自群众,往往能够最早了解到群众的矛盾纠纷和所需所盼,巴音赛派出所采取“义警队员先期处置+派出所民警适时介入”的工作模式,推动辖区各类矛盾隐患及时化解,有效增强了辖区治安防范的针对性。
“我们根据义警队员的专业领域、擅长特点,科学‘派单’,推动义警队伍更好地辅助民警开展治安巡逻、反诈宣传、纠纷调解、信息采集等工作,延伸感知风险的‘触角’,促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延伸到千家万户。”市公安局乌达分局巴音赛派出所民警张泉说。
巴音赛派出所还印制了《“解放枫警”工作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提高“解放枫警”义警队伍的硬件水平、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民警不定期组织义警队员开展法律、心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并进行统一管理,及时培育、总结、推广工作中形成的典型经验,有效发现辖区内治安问题,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如今,以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为主的义警队伍,正成为平安乌海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激发了群众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人翁意识。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