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沙书:

沙为墨地为纸 岁月如笔写春秋

鲁 吟

2025年02月06日

张永华创作的雪地沙书。

本报记者 鲁 吟 文/图

“玄沙一握舞蛟虬,草圣何须墨染头。鸟过篆文归铁画,蟹行清响落银钩。”这首《沙书》是元朝诗人谢宗可所作,描写了沙书技艺的精妙之处。沙书,用手搓细沙或石粉挥洒成字,能表现出一定的风格、工力者为佳。

沙书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早在1100多年前的宋朝,孟元老所写的《东京梦华录元宵》中就有记载。2022年,沙书被列为乌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第十八中学教师张永华是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年近知天命的张永华,自小便受书法熏陶。由于写草书颇费纸张,代价不菲,其祖辈便用沙子练习书法,张永华看到后,也跟着学习,这为他以后写沙书打下基础。1993年,张永华从美术专业毕业后,到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渡口小学当老师,潜心练习书法之余,在村里的石板路上写沙书,石板色彩斑驳,细沙淡黄如金,书法立体感十足。张永华很喜欢这样的创作,便下定决心把沙书写出名堂。2011年,张永华到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受教于毛国典、胡立民等书法大家,毛笔书法有很大提高,沙书也能达到入帖的效果。之后,张永华的沙书还受到黄简、王根全等书法大家的品评和赞赏。

2024年年底,记者来到市第十八中学书法教室,张永华正在沙画台上写沙书,他手里拿着一个碧绿色的玻璃葫芦,金黄色的沙子从葫芦口挥洒而下,在台面上写成“沙漠看海”字样,配合着乌海湖的沙画,很有意境。

“沙书,我归纳为两种表现形式:一为镂空沙书,是用软的东西或手指,把平面上的平整的薄沙划开,表现毛笔书法用笔结字的效果;二为漏沙沙书,是用手或工具,以漏下来的沙子流出的线条表现沙书的结字用笔。漏沙沙书可以写在纸板、土路、雪地等各种平面上。漏的沙子也可以是所有流动的沙状物。”张永华告诉记者。

之前,张永华用手写沙书,后来,他发现从葫芦口漏沙写沙书,字体笔画更平稳有力,就独创了葫芦沙书。张永华还根据沙子的特性,结合毛笔字的笔法,首创了厚写法、博写法、两彩沙书和多彩沙书。“这项技艺不仅需要深厚的书法功底,而且要对沙子的属性有所掌握。创作前脑子里要有一幅完整的作品,一气呵成,这些字中间都不能断,写错了或断开了,就白费气力了。”张永华说。

一个漏壶,一把沙子,挥洒成字,张永华一幅幅灵动舒畅、收放自如的沙书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冬季下雪时,张永华在拉僧庙镇的雪地上写下的沙书,更受到了业界的好评,有书坛同好看过他写雪地沙书的视频后,赞不绝口:“莫怀蛟龙之勇,休藏凤鸟之灵,在笔走龙蛇中肆意挥洒,于行云流水间风骨犹存。乌海与沙,书法与他,愿你爱这雪中沙书,也爱这座书法之城。”这既是对张永华沙书水平的肯定,也表达了对乌海书法和沙书的喜爱。

春沙一壶述人生,鸿福万缕润乾坤。沙书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传承人张永华的创新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在日常教学中,会教授学生一些沙书知识和技法,希望他们会喜欢沙书,让这门宝贵的艺术能一直传承下去。”张永华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