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感人至深的家国史

2025年02月06日

书名:《我家就住黄河边》 作者:杨兴兰口述 张建君记录整理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黄河边上的山乡女性杨兴兰今年88岁,婚后生活在靖远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黄河从四大山脉交汇处呈S形穿过再北上,小山村里民风淳朴,文化厚重,崇尚习武,杨兴兰与老伴张生录在这里一共养育了7个孩子,同时自己也从一个懵懂纯真的农村小丫头,成长为风风火火极有威信的基层干部。在家,她又是一位极有威信的慈母与大家长。她的一生,是亿万善良、明理的中国母亲的突出代表。

2018年,杨兴兰的小儿子张建君教授,开始记录妈妈这80多年的人生经历,经过精心的剪裁与汇编,成为一部鲜活明快的口述史《我家就住黄河边》。这本书将杨兴兰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进行多层次、多线索串联,避免了普通口述实录的单一性,使本书在主干之上多有旁支斜出,长成了一棵关乎家族繁衍、女性成长的参天大树。本书意境宏阔,构架丰富且精巧,擅长用短句、打比方,讲故事,突出了家国两个层面的穿插讲述,和明暗两条主线的紧密串联。本书的明线是通过对女主人公工作、生活、家庭史料的整理和记述,展现出共和国一个家庭细胞的兴衰史,它娓娓道来,以女主人公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展示母亲的宽容、和善与对原则的寸步不让,对“家和万事兴”所起到的作用。而本书的暗线则是通过家中三代人传承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和对大我追求的描写,讴歌和抒发了这个大家族每个人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

记录者张建君对母亲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煞费苦心地进行了剪辑与补充,他以一名学者的视角,增添了许多权威史料、背景说明、掌故钩沉甚至精当配图,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涵和外延,令本书无意中提供了甘肃省靖远县从解放到建设、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史料证据,也是我国近几十年社会变迁在一个普通家庭中留下的印记。

阅读本书,令我最感动的是杨兴兰对婚姻家庭生活的思考。例如在儿女新婚时,杨兴兰就感悟到,“年轻人大操大办(婚礼)的确有些浪费,有些人结婚要彩礼,要房子,要车子,都没有必要。”“人要靠双手创造生活,不能靠双手乞讨生活。靠别人,包括父母亲的给予,只会助长小家庭‘等靠要’的惰性,未必就幸福。”她这一辈子,放下工作就上灶台,毫无怨言,因为她体会到:“烟火人间,这个烟火气就是一早一晚的饭菜。守着灶台的人要心平气和,没有抱怨,一个家庭一定就兴旺发达;如果守着灶台的人开始抱怨,一个家庭就会麻烦不断。”

《我家就住黄河边》这本书,是杨兴兰饱含人生智慧的心血之作,她总结了值得细加品味的至理名言,这些话语犹如彩蛋一般埋伏在字里行间,等待读者的共鸣。例如,“花椒要自己开口”这句淳朴的谚语,意思是说无论是情感生活还是在工作上,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务矛盾,靠“猜”来解决问题必然导致离心离德。不妨明白无误地去表达所思所虑,就像成熟的花椒要咧开嘴儿,释放辛烈的香气,就能促成问题的解决。不说出来,又生着闷气,简直是人际关系的台风胚胎,总有一天会携来狂风骤雨。还有,杨兴兰也常说“水流三里,必有一缓。”她明白,有些事物发展得过热、过快,不要盲目地去跟从,等它放缓的时候,事实真相才会水落石出。水流的急与缓,事物的圆与缺,人生的得与失,都需要辩证看待,这才是九曲回肠的黄河给予它的儿女们深刻的教育。此外,还有“争常致败,谦能销祸”,“瞎鸟鸟都有个天照顾”,“把嘴管住,人生就成功了一半”,“爱我所遇,千万不要心生嫌弃”等箴言妙语,杨兴兰的朴实感悟,给晚辈后生提供了不少修身养性的启迪。正如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所说:“无穷无尽的生成变化,是在母性的观念中获得理解的。作为母亲的女人,本身即是时间,即是命运。”

总之,《我家就住黄河边》这一普通人的口述史,是“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时代硕果,也是家族复兴,民族复兴的一朵小小的报春花,母亲的品行气量,端端正正为儿女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她的言行与微笑,一直都在。

(转载自《西安日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