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新春第一会”释放强烈信号——

抓发展 促转型

赵晖

2025年02月08日

本报记者 赵晖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

2月6日,乌海召开全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员部署会。在这个对全年工作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新春第一会”上,释放出“抓发展、促转型”的强烈信号。

今年“新春第一会”,为何落子这一主题?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乌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做好转型。

2011年,我市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年来,全市上下围绕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成效明显、有目共睹。

从整体上看,我市在转型上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经济增长“由煤做主”等这些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乌海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更需重新审视自己。

从横向对比看,在国家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例如焦作、徐州、铜川等城市,已经在转型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乌海提供了宝贵的转型经验,并且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早转早主动,迟转更被动,不转没出路”。

加快转型发展,乌海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唯有快跑才能快速到达。怎样跑?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春第一会”上,乌海明确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乌海要彻底摒弃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开发的惯性思维和发展路径,旗帜鲜明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在产业发展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生态环境容量为天花板、资源承载能力为底座,依托煤而不依赖煤,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锁定特色赛道,深耕细分领域,打造有辨识度、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小而精、小而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城市发展上,要发挥地域面积小、城镇化率高的优势,下力气提高城市韧性、智慧、宜居水平,增强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和可及性,让城市特色品位更加鲜明,市民幸福感成色更足,打造小而美、小而优的精品城市。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我市确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既紧跟全区发展节奏,又为转型留出空间。要实现这些目标,需重点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翻身仗”,抓好工业运行和财源建设。

转型就是闯新路。

动员部署会上明确,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动力,努力闯出一条符合乌海实际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改革和创新,相辅相成。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改革创新协调发展,才能不断释放活力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

刚刚过去的一年,乌海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1%,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1.4%,新能源装机规模达94万千瓦、占比19%,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科技兴蒙”资金投入连续4年增长23%以上,率先建成“一件事一次办”掌端审批系统,成功申报自治区首个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改革试点盟市……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源于乌海以改革创新为引领。

动员部署会上还提出,要用改革创新打开转型发展新天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运用改革办法统筹解决生态环境保护、要素资源保障等问题,努力闯出一条符合乌海实际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抓发展、促转型”目标既定,重在落实。全市上下要以蒙古马精神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政策落地、项目建设、为民服务等工作,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交卷、到点交账。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势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关键节点须显关键担当、不凡时期应有不凡作为。

站在春天的起跑线上,乌海“抓发展、促转型”绝不能等、也绝不能慢。全市上下要向这一目标聚焦用力,围绕转型打硬仗、立足发展求突破,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新的答卷已在乌海大地徐徐展开。全市上下要坚持干字当头,持续深化落实“五大任务”“六个工程”和“六个行动”,抓好十项重点工作,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开拓进取、顽强奋斗,全力干出一个好年景,拼出一个转型好未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