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
2025年02月10日
本报记者 陈洋
近年来,乌达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出独具乌达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模式。
围绕生态产业核心
催生绿色发展动能
在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和生产操作人员对煤炭与石灰石进行烧结后制备出电石,再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生产出BDO,BDO在催化剂作用下得到可降解塑料,制造出购物袋、农用地膜等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这场“煤—电—石灰石—电石—BDO—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聚酯产品”的完美转变,实现了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吃干榨净”。
2024年,乌达区持续加快绿色能源的发展步伐,努力推动科技“突围”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联动发展,加速推动可降解塑料、有机硅等特色产业链群的突破,为产业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入融合,乌达区正全方位打造一个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2024年,在乌达区小铁帽子采空区综合治理现场生物有机肥土豆种植示范区,经过近半年的精心培育,近200亩的渣土台变成了一片片丰收的良田,一颗颗外观饱满、色泽鲜亮的“金豆豆”破土而出。
煤炭开采后形成的渣堆排土场,不仅占用土地空间,而且土壤贫瘠、结构不稳定,植被无法自然生长。近年来,乌达区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标准,通过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建、社会监督的绿色矿业发展机制,积极引入生态修复项目,加快矿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2024年6月,中科征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乌海市中远亨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国内外首创技术,对渣土台进行土壤改良,开展生物有机肥土豆种植技术研究。通过对渣土施以土壤调理剂,再配合生物氨肥、生物有机肥,不仅改良了土壤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还进一步增强植物抗逆性、抗旱涝、抗盐碱性,为土豆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乌达区不断探索生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的新举措新路径,实现了煤矸石上种土豆,为绿色矿山建设以及矿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在乌达区国能100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现场,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经阳光照射后熠熠生辉,原本荒芜的矿山变为闪着金色光芒的“蓝海洋”。这种“光伏+矿区治理”的建设模式,实现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生态恢复的土地立体利用,在节能降碳的同时促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
2024年,乌达区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综合治理,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植被保护为主线,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有序推进乌海市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项目及乌海市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全力构筑绿色屏障。
目前,乌达区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修复面积已达10908.8亩,人工种草片区已完成6508.8亩,铺设滴灌管道307020米,补植苗木2975亩。此外,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与光伏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排土场、渣堆等生态修复治理后的可利用土地,推动“防沙治沙+风电光伏”项目建设,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的循环发展,用专业和科技赋能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助力矿山治理。
乌达区持续加大城市绿化和口袋公园建设力度,充分利用边角地、小区四角等空间“见缝插绿”,已建设口袋公园11个,实现了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乌达区在冬季清洁取暖项目上也成果颇丰,已完成安装空气源热泵2635户,减少了燃煤污染,改善了空气质量,让居民享受优质、清洁的热源。
2024年,乌达区空气环境质量实现了显著提升,优良天数达282天,优良天气达标率为80.5%,PM_10和PM_2.5浓度均同比下降,成为全市三区唯一双下降的城区,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乌达区将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力推动生态环境向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转变,为美丽乌海建设贡献乌达力量。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