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爽
2025年02月11日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春节假期已过,返工之后再品咂春节之味,总会谈及变与不变。连日来,“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年味了”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大家的印象里,年味似乎总是带着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固定模式:忙忙碌碌准备年夜饭,规规矩矩拜年走亲戚,热热闹闹看春晚……然而,当时代的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中,春节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年轻人把“爆改”的风吹向春节——“爆改”穿搭,新的旧的无所谓,重点是不能一成不变;“爆改”餐桌,远离高油高糖、复杂菜品;“爆改”过年方式,走出家门旅行过年,用电子红包、拜年表情包取代纸质红包,把放烟花“玩出花来”拍出大片氛围……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在年轻人的手中“花活儿”不断,擦亮了新的光彩与生机。
年货更迭:
从“老三样”到“网红爆款”
近年来,“90后”“00后”逐渐成为过年决策者和年货消费主力军。当年轻人逐渐掌握“春节话语权”,过年仪式感新风向正在被解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春节,家家户户的年货清单上总少不了瓜子、糖果和花生“老三样”。但如今,打开年轻人的年货购物车,会发现螺蛳粉、火鸡面等网红零食成了新宠,乐高桔子树、Jellycat玩偶等创意小物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就连宠物也拥有了唐装披肩等充满“年味”的服饰。
“瞧瞧我家小狗的新衣服,多好看,还是当下最流行的新中式风格呢!”白娜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年前她还给家里的绿植、餐桌、沙发都换上了新装饰,为的就是增添春节氛围感。
年轻人开始追求个性化、潮流化,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可以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始。
娱乐新体验:
从“宅”到“动”的春节时光
关于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年轻人也带来了新玩法。过去,大家可能只是围坐看电视,在家与亲朋打打扑克、聊聊天。如今,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沉浸式娱乐项目和旅游过年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大学生田浩然过年期间约了7名同学一起玩剧本杀。“好玩,新年店家换上了新的主题本子,很有趣,我们在里面可以玩上一整天。”田浩然告诉记者,他的朋友们还在这个春节“解锁”不少新玩法。
“广州的过年气氛特别浓,小朋友玩得很开心,我也开心。”春节假期,王志伟一家乘飞机到达广州后选择在当地租车自驾游。
“以往每年春节,我们都是在家过年,走亲访友。今年,我考虑到父母年岁已高,趁他们还走得动,我带他们出去感受其他城市的年味。选择广东,既是看中那里适宜的气候,也是因为那里有一系列出名的合家欢景点。”王志伟说。
事实上,选择旅游过年的群体在乌海并不是个例。
今年春节假期,家住海勃湾区滨河湾小区的张甜和丈夫带上父母、孩子,从乌海出发一路向东自驾过年,途经包头、呼和浩特、秦皇岛、赤峰、锡林浩特等城市,一路上走走停停,游览了博物馆等景点,感受着路上流动的风景。对他们来说,自驾是一种更省心、便捷的方式。“一家人可以带很多行李、不用搬来搬去;家里老小的需求也可以即时满足。”张甜说。
张伟是一名企业职工,平日里的繁琐工作让他每逢假期便十分向往“外面的世界”。今年春节前,他终于独自踏上了期待已久的川藏行。“我提前做了很多功课,要规划路线、采购装备和应急药品,临出门前还要给车检修,而且我还买了两份人身意外险。”基于第一次的自驾经验,张伟这一次可是有备而来。
“我走出了在家迎客的传统年,在他乡找到了新的年味儿,这是个正确的决定。”张伟告诉记者。
创意年夜饭:
舌尖上的春节新味道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但如今,这顿传统大餐在年轻人的手中,不再千篇一律。有人把饺子包成了各种可爱的卡通造型,给小朋友带来惊喜;有人将西餐的烹饪方式融入年夜饭,做出红酒炖牛肉、芝士焗龙虾等菜品;还有人干脆来一场火锅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涮着各种食材。
除夕一大早,“95后”陈佰麒就已经开始为晚上的年夜饭做准备:个大饱满的茄子改刀成扇状,缝隙里塞下调好的肉馅后炸至定型,等到晚上这道菜只需要复炸一下,再浇上酱汁,就是一道热气腾腾的灯笼茄子。类似的,糯米已经泡上,芦笋要提前改刀……今年是陈佰麒第二次操办年夜饭,厨房里的他已经能做到忙中有序、游刃有余。
“像打了一场仗,提前一周就开始备战了。”陈佰麒这样形容年夜饭的准备过程。
与父母辈操办的年夜饭不同,陈佰麒从学做饭就开始在网络上搜食谱,拿手菜来自广大网友的智慧。比如,他家里往年都会做莲藕炖排骨和炸藕合。今年陈佰麒在网络的帮助下尝试了不少粤菜,芥末虾球、奶汤芦笋、龙虾意面,再配上北方小鸡炖蘑菇、家传的排骨藕汤,一桌年夜饭就大功告成了。
几乎在同一时刻,家住海勃湾区的吴万鹏正和家里人一起准备年夜饭。以往做年夜饭时,吴万鹏都在厨房打下手,今年从帮厨荣升为主厨,少不了有些忙乱。
吴万鹏表示:“如果是长辈做,就是卤肉、梅菜扣肉、孜然羊肉以及各种小炒,有时候还会加个火锅。然后必须有鱼,寓意年年有余。”
而他成为主厨后,家里的年夜饭菜谱也开始推陈出新,“我加入了一些新菜式,有的是为了猎奇、尝鲜,有的是年轻人爱吃的,还有的是专门为小朋友而做。”
相比之下,从上海返乡回来的蔡玲则轻松许多,借着预制菜的帮助,她年夜饭的三道硬菜,只用了10分钟便“闪亮上桌”。如此省心省力还省钱的新风潮,被一众网友调侃为“年夜饭糊弄学”。
“糊弄学”的教程会教人尽量使用半成品食材:一道酸汤羊肉,汤底用买来的酸汤肥牛私厨酱熬成,自己只需要准备肉卷和配菜,煮熟即可,最后撒上干辣椒包,浇上热油,几分钟就做成一道硬菜。
类似的思路,桂花红烧排骨直接用桂花红烧酱浇在腌好的排骨上,操作简单,没出锅就能闻到清新鲜甜的味道。再撒上干桂花包,造型上扳回一城。
熟知“糊弄学”精髓的蔡玲,花了231元网购了松鼠鳜鱼、鲍汁叉烧包、咸蹄笋尖老鸭煲三道菜。
蔡玲说:“年前为了方便,我直接将网购的预制菜寄回了家里,但回到乌海后我发现咱这儿也出了不少预制菜,果断买了两盒尝尝,味道还不错,就是少了些花样。”
“预制菜制作比较简单,方便又美味,还不容易浪费。”蔡玲的母亲表示。
除了硬菜,年轻人也在快手菜和凉菜的造型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们选择做法简单、容易学习的快手菜,通过巧妙的摆盘极大地提高了菜品的精致水平,并配以寓意美好的名字。
比如,在蔡玲家的餐桌上,蓝莓山药就被赋予了“紫气东来”的寓意,翡翠白菜卷象征着“百财聚来”,橙香烤鸡翅则有了“橙心如意”的美名。
年轻人的厨艺未必比得上父母,但其年夜饭的颜值水平却能屡创新高。
线上拜年:
跨越时空的情感链接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拜年那可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传统大戏”,要早早起床,穿上崭新的衣裳,挨家挨户地登门拜访,见到长辈毕恭毕敬地磕头作揖,说些吉祥话,再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饭。
可如今,时代变了,年轻一代的拜年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代年轻人拜年,最先启动的肯定是线上拜年模式。大年初一的清晨,当长辈还在为出门拜年做准备时,年轻人的手机已经开始疯狂“振动”。
打开微信,各种拜年消息像潮水般涌来,有微信家族群里的长辈们发的语音祝福,声音洪亮、热情洋溢;有同学群里小伙伴们发的搞笑表情包,什么“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可爱卡通形象,还有“蛇年大吉,好运连连”的动态图片,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
而年轻人回复拜年消息的速度也丝毫不慢,手指在屏幕上快速舞动,一段段精心编辑的拜年文案迅速发送出去。给长辈的消息,语气恭敬、用词文雅,“祝您蛇年身体康健,万事顺遂,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给好友的消息,则充满了调侃和幽默,“宝,新的一年继续一起疯癫,早日暴富,带带我这个小穷鬼”。要是遇到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复制粘贴拜年文案也成了“常规操作”,只要改改称呼,就能瞬间完成群发任务。
除了文字和表情包,视频拜年也逐渐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微信视频通话一键拨通,远方的亲朋好友瞬间出现在屏幕上,虽然相隔千里,但却能看到彼此的笑容,听到熟悉的声音,仿佛就在身边。有的年轻人还会精心打扮一番,在视频里展示自己的新年造型,和长辈们分享自己过去一年的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当然,在当代年轻人的拜年“武器库”里,表情包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情包,往往能比千言万语更能传达心意。无论是可爱卖萌的小动物表情包,还是搞怪夸张的明星表情包,都能精准地表达出年轻人的各种情绪。要是想给长辈们送上祝福,一张喜庆的财神爷撒钱表情包瞬间就能让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要是和好友互相调侃,那各种搞笑的表情包更是轮番上阵,斗图斗得不亦乐乎。表情包就像是年轻人的秘密语言,用最简洁、最有趣的方式传递着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如今,年轻人对年味的“整顿”,并非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尊重与传承的基础上,融入创意灵感,用属于自己的语法,书写着“中国式浪漫”的未完待续,让春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