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爽
2025年02月17日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春节长假已然落幕,热闹悄然退散。成年人已然切换回“打工人”模式,看着眼前堆满的一沓沓文件和亟待落实的方案,或许你的“心灵”还尚不适应,脑海中也还满是温馨的团圆饭场景……这种快速转换,让大脑一时难以适应,仿佛经历了一场“戒断反应”。
“提不起精神、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不想上班,只想沉浸在节日的欢声笑语中,这都是我节后开工的真实写照。”某公司职员王国瑞说。
节后“戒断反应”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当松散自由的身心状态与忙碌的开年复工激烈碰撞时,人们多少会平添几许惆怅,有一些莫名的“不适”。
“节后复工的‘戒断反应’就是这样说来就来,不少人会突然沮丧,上班提不起干劲,学习少点动力,甚至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让人破防。这并不是矫情,而是一种影响大部分在外游子的心理症候。”海勃湾区某心理咨询室导师王佳说,这算是热闹后的情绪“失重”反应。
“春节时,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举杯畅饮,你来我往地交谈,每个人都像是被卷入了欢乐的漩涡。欢声笑语不断在四周回荡,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满是喜悦。但复工后,无论是空洞的、异乡的房间,还是让人抵触的工位,都能让我油然而生出一股孤独感,尤其是夜幕降临后,看着别人的万家灯火,那种情绪会达到顶峰。”在海勃湾区某企业工作的李金祥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假期后复工,他至少要两周时间才能慢慢适应。
“节后,一个人的身心状态陷入消极,这被称作‘节后综合征’,其中精力难以集中是最普遍的表现之一。无论是‘分神型’‘懒惰型’还是‘挣扎型’,都导致工作暂时停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开工效率。”王佳说,复工后,大家的工作状态可以用千差万别来形容,有人忙到飞起,开会、查资料、回信息,但一天下来,效率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有人觉得过完年打折产品挺多,热衷于节后网购“捡漏”;还有诸如“这班上不了一点”等段子,生动刻画了“打工人”节后的工作状态。
在走访调查中,记者发现春节后,还有不少人反映难以适应社交“温差”。
“在老家,感受着亲朋好友的关怀与温暖,真的很幸福,这是在工作城市从未拥有过的美好。”在广州工作的乌海人赵龙说。
同样在外地工作的武丽表示她也有如此感受。“在家乡的年节,每天都是热热闹闹的,即便是结交新朋友也会觉得很热络,但是一回到武汉,感觉全变了,很冷淡。”武丽说。
春节假期,家家户户都沉浸在高频的社交互动之中。走亲访友、家庭聚会、同学聚餐一场接着一场,让人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在这种热闹喧嚣中,人们能够高度感知亲友的关心支持,回归到平淡日常,或许更多时候需要我们独自闯荡人生道路。与其说我们‘戒断’的是年,不如说‘戒不掉’的是家人围坐与灯火可亲。”王佳表示,以上几种扑面而来的疲惫感、焦虑感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身心从“假日模式”向“工作模式”过渡的反应。人们需要坦然待之,接纳暂时“不在状态”的那个自己。
那么,追根究底“打工人”为何难以迅速找回以前的状态?王佳认为,即便是身为在外拼搏的“打工人”,内心深处始终渴望着被关心、被爱护,毕竟在家人面前都是“心肝宝贝”,无论年龄多大,每逢春节返乡,就变回了长辈疼爱的宝贝,成为家庭聚会上的“显眼包”。然而,节后复工,“打工人”就得戴上“成熟大人”的面具,重新变回职场中辛勤工作的一员,心底如潮水般涌起对家人的不舍,让人猝不及防。从温馨团圆的家庭生活到忙碌奔波的工作日常,过节前后的生活仿佛是两个割裂的世界,给人巨大的反差感和心理冲击。
另外,春节期间,大多数人都过上了“睡到自然醒”的日子,有些年轻人更是熬夜守岁、通宵娱乐,硬生生“颠倒”了身体原有的生物钟。正如有人说:“表面上,我们过了一个假期,实际上,整个假期都在忙活着,心灵并没有得到放松和提升。”这种心灵的“假性放松”,使得我们并没有在假期得到应有的休整,反而因为过度消耗而感到更加疲惫。假期稍纵即逝,我们的身心难免都要重新适应规律作息和昼夜节律,而重新校准生活坐标的这段时间里,身体产生“被掏空”的感觉也就无可厚非了。
“前路漫漫在何处的无措,让‘打工人’的身心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平日里都保持着一定的转速,一旦假期放松下来就容易失去明确的驱动力,导致拖延和效率低下。更何况,在很多人心中,普遍将农历新年的初始与万象更新画上等号,对自己也投射了重新出发的期许,无形中增添了心理压力,影响状态在短时间内恢复。”王佳解释道,比如,有人复工后反而找不到工作目标,有人因为超多待读消息和待办的工作陷入开工焦虑,有人订了满满的新年计划,却难以实现……
在王佳看来,节后“戒断反应”,本质是一场与自我的和解之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当人们换个角度去看,它可能就是生活的一种温柔提醒,让我们更珍视与亲友共处的每分每秒,满心期待下一次相逢。那么,收下这句“提醒”,人们又该如何跨越年后的心理“时差”?
王佳认为,首先应找到“缓冲带”。“戒断反应”不过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不必苛求自己非得马上按下开启键,不妨给身心设置一个“缓冲地带”,让那颗在假期中肆意放纵、浮躁不安的心,一步步恢复平静与沉稳。比如,把复工第一周拆解成“闯关游戏”,每过一关都给自己一个小奖励;从做一些整理桌面、制定清单的小事开始,重建工作中的秩序感。“当‘打工人’不再把‘戒断反应’当成难题,相信我们也能拥有苏轼那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旷达。”王佳说。
其次,“雕刻”出自己喜欢的好生活。有人说,你所有想要的样子,都得靠自己雕刻出来。生活就是这样,有欢乐也有平静,但正是这些变化,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既然春耕的号角已然响起,是时候将绵绵乡愁安放于心底,用细细“雕琢”的生活状态定义“此心安处是吾乡”。
“‘雕刻’生活,是当下不少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我也不例外。法国雕塑家罗丹用小小一把刻刀,雕刻出了丰富的艺术世界,为其注入了灵魂和思想。《哈利·波特》的作者一度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甚至抑郁,但她凭借对写作的热爱与执着最终走向成功,这一路她在平凡日子中雕琢作品、滋养自己。我想,当我们开始用心‘雕刻’生活,都可遇见美好。”公务员李瑞说,她便如此,除了节假日,会在寻常日子中充盈自己,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无论何时复工都不会太过迷茫。
“克服低落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目光投向未来。”市中医蒙医医院蒙医心身医学科心理治疗师王伯文建议,面对堆积的工作,“打工人”可以梳理目标任务,并进行细化分解,分阶段推进,以便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面对新的需要学习的课程,人们可以设定学习目标,并有效规划,给自己发出积极的信号,提升行动力。
“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激励自己,全力以赴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和能力边界,每一步都意味着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王伯文说,要想克服“戒断反应”,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精准锚定人生的阶段性目标和方向。暂时“戒断”假期的惬意,不必在低落情绪中徘徊不前,相信只要大步向前,每一天都能邂逅新的花开。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