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5年02月20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读书可以是焦虑者的避风港,是攀登者的垫脚石,也是低谷人生的救命稻草。读书曾经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际遇?当人生陷入低谷时,你曾如何破局?听这些受访者讲给你听。
那一年,我读了《西西弗神话》
受访者张恬说,2017年的春天,是她人生中最艰难的一个春天。
“那一年我失业了,又遇上至亲重病,整个春天,我都奔走在去探病和去面试的路上,觉得人生无比绝望。”张恬说。
张恬记得,那年春天的风很大,父亲重病住院,她每天除了送送饭,觉得自己一点忙都帮不上。此前,张恬刚刚被公司裁员,从杭州回到乌海。“回家的时候,身上只有房东退给我的3000元押金。”她说。
经济上不能给父母任何支持,心理上也不轻松。张恬发现,原本以为本科毕业的自己有在大厂工作的经历,在家乡找个文职肯定不成问题,但真到眼前才发现,想找份合心意的工作是难上加难,她的大厂经历没有给她任何助力,连续三次面试失败后,她一蹶不振,连打电话咨询的勇气都没有了。
“夜晚失眠的时候,我就坐在爸爸病床前,靠电子书熬过漫漫长夜。偶尔间下载了一本哲学类书籍《西西弗神话》。加缪笔下永不停歇的推石者,让我某个清晨顿悟:生存的荒谬不是终点,而是觉醒的起点。”张恬说。
如今,时过境迁,张恬的父亲早已康复,她也成功考公上岸,但她仍买了一本《西西弗神话》放在床头。“没事儿的时候就翻一翻,尤其是在感到工作重复且无意义的时候,这本书总能从精神深处给我力量。”她说。
靠《活着》学会坚强
读书达人刘振说,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坚持认为,文字的温度可以融化现实的冰霜。
刘振也曾经历过很艰难的时刻。大二下学期,因为在体育课上的意外,他伤到了腿部神经,辗转两地做手术,差点以为自己要终身与拐杖相伴。
刘振记得,第一次手术结束后的第三天,他的腿部就出现了静脉血栓,被紧急转院。“我以为很快我就能回到学校去了,事实上我休学了差不多一年,手术、复健、再受伤、再复健……最终还延迟毕业了一年。”他说。
“那时候爸爸妈妈都不能长期请假,给我雇了个护工,让我住在康复医院里。那段时间,是福贵与老牛支撑了我,我把余华的小说《活着》看了三四遍,心想,相比起福贵,我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他都在努力地活着,我还有啥理由郁闷呢。”刘振说。
在此之前,刘振一直觉得自己虽然是大学生了,但还像个小孩子。“没有爸妈在身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干啥都怕,一点不像个大小伙子,经历过这件事儿之后,我什么都不怕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些病痛又要不了我的命,我就能坚强地继续活着。”他说。
用《平凡的世界》点燃内心星火
读书达人陈嘉最喜欢的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他的案头,放着一本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平凡的世界》,排版很密,字非常小,书页也已经泛黄,但他仍爱不释手。
陈嘉说,他曾和孙少平有过一样的心路历程。“1999年,我跟舅舅在武汉打工,当时我只有18岁,在武汉的一家造纸工厂里当画图工,我就像是学校里等着最后一个去拿黑面窝头的孙少平,内心随时都充满惶恐和自卑。”
那时候,陈嘉很介意自己只有初中的学历。“没考上中专,本来是想再考高中的,但家里条件不好,我就出去打工了。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低,干啥都没底气。”
造纸厂是三班倒,休息时陈嘉也没处去,就窝在宿舍里看小说。“那会儿人们没啥消遣,都靠租书看小说打发时间,书少,租的人多,没新书时就只能再拿看过的,所以《平凡的世界》我看了好几遍。”他说。
于是,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在黄原城揽工时的一句人生感悟也就深深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如今,陈嘉早就告别了年少时的惶恐岁月,事业小有成就。他经营着一家家装公司,还加盟了两个灯饰品牌开了旗舰店。虽当了老板,他还是会腾出时间看书,《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一。
“我永远记得这本书给少年时候的我带来的勇气。”他说。
教育家朱永新曾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当数字洪流裹挟着时代焦虑奔涌而来,文字始终是永不沉没的诺亚方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人生面对什么样的境况,唯有读书提高认知,才能让自己抓住一点主动性,人生才能一路向上,一路繁花盛开。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