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怡
2025年02月24日
本报记者 张舒怡
从单一推进普法进社区、进学校的线下普法到探索成立新媒体中心,从线下几十、几百的受众到线上百万、千万的阅读量,近年来,市人民检察院普法工作一步步从单一转向多元,从线下单行转向线下线上融合推进。新媒体普法集合两微一端、抖音、快手和今日头条六大平台,汇聚视频、漫画、海报、诗文等多种形式,创作刊发一系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普法宣传作品。新媒体普法有阵地、有品牌、有特色,创新引领法治潮。
“1个阵地” 奠定新媒体普法工作基石
为进一步提升宣传工作水平,着力打造特色宣传品牌,市人民检察院于2020年6月成立新媒体工作室,配置专职人员和专业设备,实现音视频节目的一体化录制、采集、制作和播出。
新媒体工作室成立运行4年多来,始终立足法律监督职能,秉持司法为民公心,将服务重点工作、践行司法为民、打造品牌特色、传递检察温度作为宣传工作宗旨,创作刊发了一系列有力量、有公心、有品质、有温度的普法宣传作品,逐渐成为市人民检察院面向社会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并于2022年获得“全国检察新媒体工作室二十佳”荣誉。
“2条思路” 构筑新媒体普法工作格局
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以新媒体矩阵为基地,全面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和重点工作,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开展普法策划,做发声人,让检察工作走到群众身边。
2023年以来,市人民检察院共策划拍摄新媒体作品105期,被国家级媒体采用21次、自治区级媒体采用88次、市级媒体采用45次。多部作品在平台上获得超10万点击量,其中“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拍摄的普法作品《默默说法之对这些霸王条款说“NO”!》在快手平台发布后获得了458万的点击量。
全民普法是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关键一环。市人民检察院注重加强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宣传,第一时间进行宣传介绍。常态化开展民法典宣传,在门户网站设置民法典宣传专栏,定期更新法律专题课;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创作短视频,将新法新规送到群众身边。
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做好倾听者,以群众需求为普法工作导向。线上,新媒体工作室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法律知识、生活中存在的法律盲区,做出好的普法宣传作品,为群众服务。线下,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征集普法需求,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大学生、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陆续推出预防购房合同诈骗、借款合同签订、劳动合同签订等多条普法视频,主题丰富、类型多样,满足不同人群普法需要。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市人民检察院将继续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助推普法宣传,提升群众法治素养,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为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乌海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