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
■市井故事
杨星灿
1968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乘坐火车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给内蒙古日报社送稿子。当我第一次跨入这家报社的大门时,心中既有神秘之感,又存敬畏之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传播的手段还不像现在这样快捷方便,那时,我对外发稿一般采取3种办法:一是时效性不强、内容较为普通的稿子,从邮局邮寄,把信封的左上角剪掉,写上“稿件”2字,不用贴邮票;二是时效性强的动态新闻,在办公室打电话或去邮局发电报传稿子,新闻稿的电话或电报费用,要比普通电话、电报费便宜很多;三是重要的新闻稿件,我会亲自送到新闻单位。
从1968年年初开始,海勃湾市领导机关进行机构改革,压缩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成效显著。调查研究蔚然成风,机关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受到群众的好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便以海勃湾市领导机关进行机构改革为主题,写了一篇报道,准备送到内蒙古日报社。
海勃湾市革委会报道组于1967年11月成立后,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已被《内蒙古日报》采用新闻稿件10多篇,在全区旗县报道组中崭露头角。1968年5月,内蒙古日报社通联部的胡维真、刘顺华来到海勃湾,了解我们报道组的工作情况,并要求写一篇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的体会文章,大概是想把我们报道组作为典型加以扶持。这次,我也把这篇文章一并带给他们。
因为我是第一次去内蒙古日报社,所以对报社的深宅大院似乎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报社的大门朝南,门两边各站着一名警卫人员。我把介绍信递给他们,他们看了看,用手朝报社大院的西北方向指了指,说:“那就是报社编辑部办公大楼。”我顺势用眼睛把报社大院扫了一圈,除编辑部办公大楼外,正北方还有一座门朝南开的小楼,警卫说是报社招待所;东面有两排平房,是报社印刷厂。报社的院子偌大,空荡荡、静悄悄的。编辑部办公大楼坐西朝东,南北走向,一楼中间有个小门,我看见有人从那里进出,于是,便径直向那扇小门走去。进入大楼,中间是一条南北走廊,往左看,有一间办公室门口挂着“通联部”的牌子。走进屋,胡维真、刘顺华热情地接待了我。我把两篇稿子拿给他们看。他们把和我约定的稿子留下,拿着另一篇稿子,领我上二楼,走进“时政新闻”编辑办公室,靠窗坐着一位女编辑。胡、刘二人介绍说:“这位是雷矛章雷编辑,这位是海勃湾市来送稿子的小杨。”随后把稿子递给了雷编辑。他俩离开后,我在雷编辑对面坐了下来。雷编辑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温文尔雅,长得端庄秀丽,看样子大约有40岁。我这个没有见过世面、从小县城来的基层通讯员,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大报女编辑,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不安。
雷编辑认真看了我的稿子后说,这篇稿子的立意很好,主题也鲜明突出,最大的不足在于,只有概括性的叙述,缺少典型事例的介绍,内容比较空洞,没有说服力,如机构改革后取得了什么效果,机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需要通过典型事例来说明。
另外,她还就这篇报道如何选材、如何组织安排材料等问题,作了具体详细讲解。我专心致志地洗耳恭听,并把雷编辑讲的话认真记在笔记本上。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按照雷编辑的要求和指点,我回到海勃湾后深入开展采访,对稿子反复修改和补充,第二次去内蒙古日报社,把稿子直接交给了雷编辑。《我们是怎样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的》和《海勃湾市领导机关进行机构改革》这两篇稿子分别刊登在1968年6月27日《内蒙古日报》第三版和6月29日《内蒙古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中间仅隔一天,在全市引发了强烈反响。从此,海勃湾市报道组也名声大振。
事后,我用3个“第一次”概括了这次送稿子的经历:第一次走进省级报社大门,第一次与省报编辑面对面交谈,我写的稿子第一次登上省报头版头条位置。这3个“第一次”,为我的新闻写作之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