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王”妈妈成长记

2025年02月26日

■市井故事

肖卫琴

“懂王”是上高中的儿子给我起的绰号,也是微信里的备注名。

“懂王”是什么意思,刚看到这个备注时,我一头雾水,上网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是形容“川普”的。他以为我看不到,作为亲妈的我当然明白,这肯定不是在夸奖我。即便是贬义,比我高一头的18岁少年,也不敢明目张胆批评他的亲妈,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悄悄发泄内心的不满。

在很多家庭里,仿佛都有一个“隐形”的爸和一个唠叨的妈,没错,我家亦是如此。他爸爸不管是不是忙于工作,在家的时间大部分都待在卫生间或是窝在沙发上。对孩子的教育,难免让当妈的我心生焦虑。

爱唠叨的妈,每多说一句话,都可能变成孩子心中追求自由的“枷锁”,也难免让他心生怨怼。自从儿子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我也冷静地分析了儿子内心的小想法,一开始想跟他解释,后来又觉得没必要。闲暇时不禁思量,为啥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如何破局?

记忆碎片不断回闪,刺痛我的双眼。每次儿子学习时,我总是在扮演“啥都懂”的角色。

“英语单词应该大声背诵!”

“地理和生物怎么从来不做笔记!”

“字要写得方正,横平竖直一定要做到!”

“数学题把错题多整理几遍,记到错题本上。”

生活里更是如此——你洗袜子,要怎么洗才能洗干净?

你看,“中年母亲”虽然不会做,但仍然知道很多学习方法,用自以为是的方式教导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尽管内心早已万马奔腾,但是慑于父母的威严,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反抗。

“你什么都懂?你最牛,你是老大,你是王!”一次,在跟儿子发生争执后,他愤怒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那一刻望着儿子无比委屈的脸,我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做父母还只是一味地选择唠叨、打骂,采用这种简单粗暴式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作家麦家曾给自己18岁的儿子写过一封信,这封信被称作“2017最美家书”。麦家在信中说:“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对不起,儿子,我也不会这么做。”连见识超群的著名作家都会在孩子青春期时遇到问题,也会有想要做孩子头顶的一颗吉星的想法,普通如你我,也不能免俗。当然麦家给了我们答案:“青春期就是一个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像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其实,儿子早已发现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有一回,他故意拿出高中数学题来问我,离开校园多年的我,自然不会做。而他收起课本,很郑重地问我:“妈,如果我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大,你能送我一个礼物吗?”我毫不犹豫地点头:“快说,一个礼物算什么,十个也行!”

“那以后我的学习,你能不能少提意见?”

那一刻,我瞬间明白了,孩子真的长大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望着他的眼睛,使劲点点头,只说了两个字:“成交。”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