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
2025年02月27日
本报记者 曹艺 文/图
从0到60.35%,是森林覆盖率从无到有的跨越,也是白独贵湾到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美丽嬗变的生动注脚。
甘德尔山,我市的最高峰。20年间,乌海治沙人在这里编织起无尽的绿,誓让荒漠变绿洲。
“随手一拍就是绿色,变化真大!”2月21日清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内的樟子松枝头还挂着水汽,骑行爱好者王勇行至这里,举起手机拍摄。镜头中,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高大的乔木冷峻挺拔。
20年前,彼时的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名为白独贵湾,寸草不生,是乌兰布和沙漠越过黄河在甘德尔山脚下形成的风积流动沙地。每遇大风天气,白独贵湾就成为风口,狂风裹挟着黄沙经这里掠过城区。与此同时,滚滚流沙从白独贵湾越过甘德尔山直入鄂尔多斯高原,严重威胁华北、西北的生态环境。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第一代乌海治沙人背着铁锹,带着几棵梭梭苗“闯进”了白独贵湾。
起初,刚种下的树苗不是被风刮倒,就是被埋在沙子下面,水也只能由人爬山越坡地从外面往里拉。找苗、种苗、扶苗、换苗……这样重复的工作,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即便如此,第一年苗木的成活率还不足15%。
“在沙地种树,困难实在太多了!咋也得想办法、尝试,如果啥都不做,这儿就还是沙丘和石头,风刮来还是会把黄沙带进城区。”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永胜说,“我们一遍遍尝试点草籽或是直接栽种苗子,选用不同的品种做试验,失败的次数远比成功的多。当看到沙地中刚长出几个小芽时,我心里别提多激动了,恨不得让所有人都来看看。”
就这样,白独贵湾的治沙造林工作在一年后初见成效,刘永胜和同事们没有松口气,又先后种下樟子松、柠条、沙拐枣、霸王等植物。
要想在没有人烟的荒漠植树造林,并留住这些绿色,还要完成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工程。当时车开不进荒漠,治沙人只得徒步进入勘查。为节省时间,他们中午晚上都不回家,在沙漠里将就着吃住。后来,6台推土机整整工作了24天用来平沙丘。而为了修建输水主管道,16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辆一干就是5个月。艰苦努力过后,白独贵湾路通了、水通了、电也通了,为大规模绿化奠定了基础。
20个寒来暑往,甘德尔山见证着治沙人一点一滴的伟大付出。绿色的墨水一片片点染开来,不断扩张。
“现在每当我从甘德尔山腰的平台向下望,当年的茫茫黄沙早已不见踪影,山间遍染绿色,我特别有成就感。”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三梅说。
现在,刘永胜依旧守着大山,不曾有丝毫懈怠。他在上山巡检时,总能碰到岩羊和野兔,也会偶尔看到金雕、赤狐等野生动物,回想第一代治沙人从立志要征服自然,到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总感欣慰。
因深知这片绿色来之不易,所以更加珍惜。即使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已铺设了如同人体毛细血管般的滴灌管网来滋养林木,刘永胜还是十分谨慎。“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的轮灌周期根据气候条件略有不同,如果在浇水时没有检查到位,或中途有管道破损、喷头堵塞,就可能导致一些树木处于缺水状态。”刘永胜说。
由于我市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建市初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的绿色嬗变,是我市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我市聚焦建设生态乌海,先后实施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海勃湾东山、乌达西山、海南环城绿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大批生态建设恢复工程,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
如今,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乌海,不仅向人们展现了多年来乌海人向往的绿,也彰显着乌海人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三北精神”。大山静默,却似在低语:“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