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病”来袭 专家教您这样做

张靖爽/文 齐艳芳/绘图

2025年02月27日

本报记者 张靖爽/文 齐艳芳/绘图

又到一年初春季,受气温多变、早晚温差大等因素影响,我市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胃肠道疾病、皮肤疾病等疾病患者问诊人数明显增多。对此,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宋茹表示,春季气温多变、湿度增加,加之人体经过冬季的蛰伏,免疫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类疾病的侵袭。

那么,如何在春季呵护健康?不妨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流感

流感作为春季的“常客”,以其发病急、传播快的特点令人头疼。“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起病急,会有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还可能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少数患者也会出现食欲减退,以及腹痛、腹胀、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宋茹说,患者需要多休息,多饮水,吃易于消化且有营养的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在药物治疗方面,宋茹告诉记者,常用的药物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玛巴洛沙韦等。奥司他韦可用于成人和13岁以上青少年的预防,以及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治疗,一般建议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使用,能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时,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咳嗽、咳痰明显者,可用止咳祛痰药,如氨溴索等。

“要说预防流感,其实接种流感疫苗是首要防线,每年秋季接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日常防护也至关重要,勤洗手,减少病毒经手传播;在流感高发期,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若必须前往,佩戴口罩是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多休息、多饮水,避免病情恶化。”宋茹说。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约有10%—25%的人群受其困扰。在我国,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睡眠、学习、工作效率等,还可能引发鼻窦炎、哮喘等并发症。”宋茹告诉记者,鼻炎的临床症状为阵发性喷嚏,多在晨起或接触过敏原后发作,每次可连续打3个以上,甚至十几个;清水样鼻涕,量较多,常不自觉流出;鼻痒,患者常忍不住揉鼻,部分患者还伴有眼痒、耳痒、咽痒等;鼻塞,程度轻重不一,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单侧或双侧。这些症状多在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后迅速出现,脱离过敏原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如遇过敏性鼻炎来袭,宋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远离过敏原。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远离过敏原,从而避免或减少症状发作。“卧室内最好不要铺地毯,不要存放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被褥要经常洗晒,以防螨虫及其分泌物诱发过敏性鼻炎。对春夏季花粉、植物过敏的患者,外出时需要佩戴口罩,并经常清洗口罩。”宋茹说。

第二,提前预防。生活中要完全做到不接触过敏原比较困难。因此,已经确诊为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应提前用药预防。如对花粉过敏的鼻炎患者,每年的四五月份和八九月份都是高发时段,在这段时间之前的两周左右,患者就可以用药,包括鼻喷激素和口服抗过敏药物,坚持到过敏季节结束,可尽量控制或减轻过敏症状。

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规范用药,不随意减药或停药,不可因用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就不用药。“常见的对症药物有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通过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等症状。一般需要连续使用数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使用时应注意正确的喷药方法,避免药物进入咽喉部引起不良反应。抗组胺药,分为口服和鼻用两种剂型。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快速缓解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一般在服药后1—2小时起效,作用持续时间约12—24小时。鼻用抗组胺药如氮卓斯汀鼻喷雾剂,直接作用于鼻黏膜,起效更快,可在数分钟内缓解症状,且全身不良反应较少。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钠等可以减轻鼻黏膜炎症,改善鼻塞症状,尤其适用于伴有哮喘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同时控制上下呼吸道炎症。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减轻鼻黏膜充血,缓解鼻塞症状,但此类药物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7天,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宋茹介绍道。

第三,养成良好习惯。治疗鼻炎,不能只针对鼻腔疾病的症状治疗,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免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治、拔根塞源”的效果。

第四,正确认识鼻炎。很多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人都有一个感觉,“去了南方就好啦,回到北方又犯了”,由此以为空气湿润可以“治愈”过敏性鼻炎,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

“在空气湿润的时候感觉过敏性鼻炎‘好了’,只是因为暂时脱离了致敏环境,不接触过敏原,症状自然就会缓解或消失。但本身的过敏性体质无论在什么地方生活,接触到其他过敏原还是会犯。”宋茹说。

对于一些病症较重且预防和药物治疗均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宋茹建议可以采取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让患者反复接触逐渐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使机体免疫系统对该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分为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两种方式。免疫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3—5年,但可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预防新过敏原的出现和哮喘等并发症的发生。存在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等,通过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减轻鼻炎症状。但手术不能根治过敏性鼻炎,术后仍需结合药物治疗和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措施。”宋茹说。

过敏性鼻炎虽难以完全根治,但通过科学的诊断、规范的治疗和积极的预防措施,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胃肠道疾病

春季气温波动大,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容易发生紊乱,导致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失调,胃炎和腹泻等胃肠道疾病也随之增多。“胃炎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腹泻则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宋茹告诉记者,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诺如病毒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单位引起流行性传播。一旦感染诺如病毒,成年人主要表现为腹泻,而儿童则以呕吐症状为主,又称为“冬季呕吐病”,常见表现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宋茹说,诺如病毒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多数患者发病后症状轻,无须治疗,休息2到3天即可康复,可口服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呕吐和腹泻消耗的水分。对于婴幼儿和老人,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如因频繁呕吐或腹泻出现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

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宋茹认为可遵医嘱采用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而病毒感染一般具有自限性,以对症治疗为主。非感染性腹泻如因乳糖不耐受引起的,需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可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等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预防胃肠道疾病,注意饮食卫生是根本。不吃生冷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变质、过期食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胃部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腹部。对于胃炎患者,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腹泻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若症状持续或伴有发热、脓血便等,应及时就医。

皮肤疾病

春季气温回升,皮肤新陈代谢加快,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旺盛,但同时皮肤也变得更加敏感。湿疹和荨麻疹是春季常见的皮肤病,湿疹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水疱,伴有瘙痒,抓挠后可出现渗出、结痂;荨麻疹则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瘙痒剧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湿疹的诊断主要依据皮肤表现及病史,急性期有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渗出,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常对称分布,有剧烈瘙痒,且病情易反复。急性期有渗出的患者可采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用氧化锌糊剂,慢性期用卤米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药膏;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缓解瘙痒;严重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但需遵医嘱。”宋茹补充道,有既往病史的患者要避免接触如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涤剂,穿宽松、纯棉衣物,保持皮肤清洁、湿润,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均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易致敏食物。

荨麻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风团,大小形态不一,边界清楚,可在数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出现,伴有瘙痒,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

“治疗时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依巴斯汀、奥洛他定等,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呼吸困难等时,需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还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外用药物止痒。”宋茹说,在预防方面患者应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食物、药物、动物皮毛等,避免冷热刺激、日光照射等物理因素,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减少压力,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定期清洗床上用品、衣物,减少尘螨滋生。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感染手足口病毒时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以手、足、臀、口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点,多伴有发热。”宋茹说,该病全年都可以发病,但以春夏为主高峰,秋冬季节为次高峰。每年自3月下旬开始,手足口病疫情逐渐上升,4至6月份进入春夏季高发季节。潜伏期为2至10天,平均3至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至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宋茹介绍,中医认为该疾病多是脾胃湿热,泛溢肌肤,热毒熏灼,肌肤失养所致。治疗当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原则。中医辨证分型肺脾湿热型、湿热郁蒸型,代表方分别为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瘟败毒饮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

对于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不少患者发问两者是否为同一病毒?宋茹解释道,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易发于学龄期儿童。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不仅都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传播途径也一样,都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发病也都以夏、秋季节多见。从病症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来势猛烈,高热抽搐的临床表现往往让家长先乱阵脚,但实质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可手足口病不然,手足口病共有100多个血清型别。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就有30多种血清型,在我国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主,其中肠道病毒71型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以及被污染的毛巾、牙杯、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传播,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宋茹认为,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她建议市民在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在加工食品前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正确洗手,室内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并接种相关疫苗。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提高,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率已经显著减少。特别提醒一点,手足口病时,皮疹不能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不能以皮疹定轻重。如若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宋茹说。

正值开学季,常见的儿童春季传染病还有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预防措施如下:

适时增减衣服。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古训,初春乍暖时,不要急于给孩子减衣,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

注意卫生。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要勤晒被褥和换衣裳,少带小孩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合理膳食。日常膳食中,除吃适量鱼肉、鸡肉、鸡蛋外,应多吃些乳制品、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充足睡眠。保证小儿充足睡眠,既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又可增强免疫力。

加强室外活动。让孩子多到室外活动,能得到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小儿造血及免疫功能。

计划免疫。要按计划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小孩子常见传染病。

春季虽美,但疾病的威胁不容忽视。通过了解这些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做好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就能在这个季节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拥抱健康生活。

■ 相关新闻

早春乍暖还寒

老年人巧用中医药方法养生防病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田晓航)时值孟春,乍暖还寒。中医专家提示,这一时期老年人在防寒的同时要穿着适度,还可采用中医传统功法、拍“八虚”、足浴等中医药方法自我保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介绍,老年人往往正气不足,易疲乏无力、不耐寒冷,因此早春时节常因担心受寒而穿衣过多,殊不知因此出汗过多容易腠理疏松,反而会感受风寒之邪,引起感冒。

“老年人既要避免过早减少衣物,也要避免过度‘春捂’。”张晋说,老年人可采用“三层洋葱穿衣法”,即内层穿速干排汗衣物,中间层穿保暖类衣物,外层穿防风避寒衣物;外出宜戴帽子或围巾以保护肩颈、关节和头部。

适度活动有益健康。张晋说,老年人早起后可在家拍打大腿外侧的胆经,以疏肝利胆,或拍“八虚”,即拍肘窝、腋窝、腹股沟和腘窝,帮助阳气升发;上午9至10时、下午2至4时阳光充足时,可到户外晒太阳,以弥补阳气的不足。老年人常感腰腿疼或因肌肉不足缺乏力量,可在家中窗前阳光充足处练习坐式八段锦和坐式易筋经,每天20分钟左右即可。

此外,睡前用中药材煮水泡脚,可以帮助老年人改善睡眠。专家提示,阳虚血瘀者可选择艾叶、红花、伸筋草、透骨草以温阳通络,改善循环;经络不通、关节痛、体内有湿的人群,可选择花椒、艾叶、桂枝以祛湿通络,缓解脚冰凉、关节疼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