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5年02月27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不断推进全民阅读的今天,读什么、怎样读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许多名家都强调读书需要讲究方法,读书达人们也经常总结各种读书方法,以便让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名家总结出的阅读方法都有啥?这样读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记者采访了几位读书达人,听听他们是怎样利用名家阅读法开启自己的阅读之旅的。
推荐一: 钱钟书“反刍式阅读法”
热爱读书的受访者白倩说,她最喜欢的阅读方法是钱钟书先生的“反刍式阅读法”。钱钟书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推崇者甚至将他的文学理论冠以“钱学”。
白倩曾偶然在一篇文章中学习到钱钟书先生的阅读方法,感触良多。她告诉记者,这种阅读方法就像是“反刍”一样,一书三读,初读通览,再读批注,三读专题比对。对文本多次咀嚼与消化,最后才能达到吸收和转化的效果。
所谓初读通览,就是快速把握全书脉络,标记重要内容,此时如同牛吃草般广泛摄取知识;再读批注,则是在初读基础上进行精读,通过笔记记录疑问、联想与批判性思考,此阶段需投入双倍于初读的时间;专题比对就是将书中观点与其他著作交叉印证,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常将《史记》《荷马史诗》《神曲》并置参详,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经过这三读之后,才将消化后的知识融入个人知识体系,实现“将别人的血肉化为自己的骨肉”。
“杨绛曾这样评价钱钟书,说他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好的书籍会读好几遍,笔记上不断添补,所以他的读书笔记虽然很多,但不易遗忘。”白倩说:“自从我学习了这种读书方法后,觉得读书真的收获颇丰,因为‘反刍式阅读法’让记忆点更深刻,理解和化用的过程也非常顺畅。所以我建议青少年采用钱钟书先生的读书法。”
推荐二:
朱光潜“选得精,读得彻底”
读书达人宋乐说,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在《谈读书》中建议:“与其匆匆浏览十部书,不如精读一部书。”
宋乐很认可这种读书法,他说:“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首要在于选得精,读得彻底。他曾说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了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应优先选择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
在宋乐看来,如今书籍资源非常丰富,人们获取书籍的途径也有很多,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不知道读什么好”的困惑中。这时候就要学朱先生,去读那些能“撼动心灵,激发思考”的好书。
“‘撼动心灵,激发思考’这几个字并不是我说的,而是朱先生说的,他举的例子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司马迁的《史记》等,这些著作当然值得一读,但不表示我们只能读这些书。”宋乐说,“书贵在精而不在多,我们要时刻记得朱先生提醒过我们的,警惕新书陷阱。”
所谓新书陷阱,就是说许多流行新书仅为迎合社会心理,缺乏永恒价值,需以“时代淘汰”为筛网,避免被“浮浅虚骄的习气”误导。“很多网络文学就存在这个问题,读着很爽,但常读无用。”宋乐说。
推荐三:
毛姆“营养搭配法”
热爱读书的梦琪说,她觉得《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的读书习惯很值得借鉴:早晨读哲学锤炼思维,午后翻小说调剂心神,晚间看历史沉淀思考。这种“精神膳食平衡法”将艰深理论与轻松读物搭配,既能保证阅读量,又能保持阅读的节奏感。
梦琪曾试着给自己做“营养搭配”,“我把读起来较为轻松的通俗文学作品作为调剂。早上读艰涩的专业书籍,晚上再读一读社科类的扩充视野,自我感觉有所收获。如果一味只读专业书籍,肯定读着读着就累了,但把它当作一项有时间限制的工作去完成,就会轻松很多。读小说本来就是打发时间的,但不能说读小说就没有收获,至少锻炼了我的语感和记忆力,再借助社科类的书籍拓宽一下知识广度,我的读书过程便大有收获。”她说。
推荐四:
曾国藩“日课读书法”
读书达人肖卫琴说,曾国藩曾要求自己“每日读书十页,虽忙不辍”,这种持之以恒的功夫造就了这位晚清大儒。我们阅读也可设立“阅读存折”,积少成多。
和大多数读者一样,肖卫琴也时常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忙忙碌碌一整天就过去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总是少得可怜,读书只能靠坚持不懈。所以我一般会把正在读的书随身带着,每天再忙也要看上几页,这样才能保证阅读量。”她说。
如何才能保证“随身携带”,她觉得,电子书就是不错的选择。“大多数书都有电子资源,费用仅是纸质书的一半甚至更少,下载到手机里就可以随时阅读。至于大家担心的不好标注的问题,也可以借鉴叶嘉莹先生的经验,纸质书做眉批,电子书建素材库,用笔记分类整理金句、书评,长此以往,也能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她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