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飞
2025年02月28日
图为航拍滨河新区。 (高瑞鹏 摄)
■落实六个行动 聚力十项重点工作
本报记者 黄建飞
看乌海如何“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上求突破作示范”系列报道之三
曾经的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在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我市一度陷入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资源型城市转型,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誓让“煤城”展新颜。
走进位于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产业园的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在包装车间内,自动化设备全力运转;在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炭黑产品进行吸碘值、吸油值测定。
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负责人张智广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炭黑是由煤焦油中的高沸点馏分炭黑油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制成,其主要成分是碳单质,并含有少量氧、氢、硫等元素,主要应用于橡胶、油漆、油墨等行业。
多年来,该公司始终坚持“夯实炭黑主业、深耕精细化工产业、开拓新材料板块”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布局,与园区及周边地区煤焦化企业携手循环发展,打造了一条完整的炭黑产业链,其后续研发的特种炭黑、超导电炭黑更是为我市煤基新材料产业锦上添花。
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推动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市实现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持续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数字化水平上下功夫,力促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我市统筹推进矿权整合、焦化产业整合重组、煤炭洗选加工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多种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奠定了基础,也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腾出了空间。
宝杰新能源材料公司的石墨负极材料、中创联盛新材料公司的沥青、恒业成有机硅公司的混炼胶、阳光炭素公司电极糊……随着一大批煤基新材料产业代表迅速崛起,煤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让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活力。
当前,我市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精细化工产品达70多种;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2%,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1%。
一块黑色的焦炭、一瓶透明的液体、一卷可降解的地膜、一匹柔软富有弹性的布料……在位于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控室展台上,摆放的这些工业产品,如果不是内行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将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产品联系在一起。
展台上的这些产品中,那瓶透明的液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就是1,4-丁二醇(BDO),是当前世界上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化工产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其下游产品可以用来生产可降解塑料,能够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
焦炭、石灰石在普通人眼中是再寻常不过的工业原料,二者经过化学反应后制备出电石,电石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生产出BDO,BDO再经过不同的生产工艺路线最终得到了可降解地膜、锂电池溶剂、氨纶这些“含金量”“含绿量”高的工业产品。如今,煤炭由“黑”变“绿”的蝶变之路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和关于“双碳”“双控”决策部署的有利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坚持链群思维,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提速发展。
目前,我市已批复BDO产能249.2万吨、可降解材料产能216万吨,引进东景、华恒、三维等8个BDO一体化及下游配套项目,已建、在建BDO产能达160万吨。随着BDO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初步形成“BDO—生物降解聚酯制品”“BDO—氨纶”“BDO—锂电池溶剂”等多条产业链。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巡检员正在查看反应釜和各类仪表,并及时记录设备运行情况;智能仓库内,智能叉车正在搬运码放成品。
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家医药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研发企业,采用先进的“三合一”反应技术和催化剂激活套用技术,其产品药用适应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
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告诉记者,多年来,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耕技术研发领域,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该公司拥有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
转型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我市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双提升”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成果“三清零”行动,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6家;已建成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48家、重点实验室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创新联合体9家、众创空间3家、星创天地13家(其中国家级3家)。
赛思普科技公司“如意铁”、清陶能源科技公司固态锂电池、东景生物环保科技公司电子级γ-丁内酯(GBL)、卡博特恒业成高性能材料公司气相二氧化硅、永太化学公司锂电池电解质六氟磷酸锂、青石化学公司高牢度分散染料……如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在乌海已基本形成,成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乌海,沙与“海”交汇,湖与城相守,山与河相映,“半湖碧水半湖沙”的壮美景观让人们能享受到在沙漠里看“海”的浪漫。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游客亲切地把乌海称作“后劲最大的宝藏城市”“脱胎换骨的绿色发展型城市”“体验感绝佳的小众旅游地”“沙漠里最浪漫的海”……
近年来,我市聚焦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持续谋划推出一系列特色文旅产品和活动,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沙海山城”的奇特景致声名远播,“沙漠看海·中国乌海”的文旅招牌越来越响亮。2024年,我市航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万人次,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增长23%、21%,并获评“年度航旅目的地”。
2024年9月12日,乌海“葡萄航班”再次起航,一个小时后落地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中转,再运往鄂州市枢纽发往全国。如今,乌海葡萄依托“空中货运走廊”实现了当日采摘、当日发送,48小时内从“枝头”到“餐桌”的高速传递,彻底打破了时令葡萄“走出去”的运输瓶颈。依托“葡萄航班”,乌海葡萄飞向更广阔的市场,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乌海素有“葡萄之乡”的美誉。“乌海葡萄”是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2024年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乌海被列为黄河中上游欧亚种葡萄优势栽培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当前,我市葡萄种植面积3万多亩,葡萄品种140多个,葡萄年产量万余吨,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4万余吨。全市有葡萄种苗培育、种植、加工、贮藏、流通、休闲农业等链上企业46家,其中葡萄酒加工企业4家,葡萄产业初加工率达100%,深加工率40%,“乌海葡萄”品牌价值超29亿元。
近年来,我市不断延伸葡萄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将葡萄种植与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等相结合,实现葡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自2021年起,我市积极探索发展鲜食葡萄深加工,优质葡萄果汁、有机葡萄干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葡萄深加工产品开始由单一葡萄酒向多品类发展。同时,伴随着城市转型,以葡萄为主题的文旅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全市先后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超亿元。
如今,乌海葡萄已催生出集种植、酿造、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成为我市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模式。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在万物竞发的春天,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乌海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实干争先的姿态,全力以赴调结构、提质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蹚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