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追忆:

藏在城市里的工业印记^(一)

韩建慧

2025年02月28日

原乌达矿务局党委办公室,始建于1959年,落成于1960年。建成后,为乌达矿务局党政机关使用。1962年,乌达矿务局办公大楼建成后,乌达矿务局行政办公机构迁出,乌达矿务局党委机关继续在此办公。 (资料图)

原乌达矿务局办公大楼,始建于1961年,落成于1962年,供原乌达矿务局总部行政办公使用。 (资料图)

老石旦煤矿工人俱乐部(影剧院),始建于1972年,197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外观设计为苏联式建筑风格。上图为老石旦煤矿影剧院演出及工会办公场所,后经内部改造成职工体育活动中心(下图)。 (资料图)

雕塑《青春》。(韩建慧 摄)

本报记者 韩建慧

2025年的春天,当我们站在浩荡的东风中回望,会发现乌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

67年前的1958年,伴随着共和国工业建设的号角,“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的隆隆炮声,惊醒了黄河两岸亘古沉默的土地。以勤劳勇敢的煤炭产业工人为代表的乌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茫茫戈壁中白手起家、艰辛奋斗,用血汗和智慧在荒漠中建设起一座共和国的工业新城。

从乌达煤田、桌子山煤田的开发,到拉僧庙化工厂、西卓子山水泥厂的兴建,再到“六五四”小三线军工企业的成立,以及乌达发电厂、千里山钢铁厂的兴办,乌海的开发建设历程中,到处都有工业建设的痕迹。这些企业和单位,曾为乌海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立下卓越功勋,有的至今仍是行业的中流砥柱,有的则已完成历史使命,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

但无论如何,那些曾经见证着初代创业者战天斗地、艰辛奋斗的老建筑、老地方、旧厂房,乃至已经停用的生产设备……对于乌海人民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们不但是乌海这座城市工业发展的实物见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寄托着人们的集体情感。它们默默地见证、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光辉岁月中的人和事,也提醒着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煤炭工业的发展,曾是乌海这座城市百业俱兴的原动力。

2024年10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部分核心物料榜上有名。这是该集团唯一一家上榜企业,也实现了自治区煤炭板块企业入选国家工业遗产“零”的突破。

在这份上榜名单中,有两处分别承载着峥嵘岁月里办公记忆与生活温度的老建筑,尤为牵动人心。在乌达和老石旦地区,这两处老建筑仿佛定格了时间,默默地坚守、静静地见证、无声地诉说着漫长岁月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街中心的“老大院儿”

乌达居民喜欢称巴音赛街和解放路交叉处为“大十字路口”。这个“大十字路口”可不一般,周边环绕着的几乎都是最能代表乌达繁华商业的各种商场。

有一处“老大院儿”就在“大十字路口”的西北边,门牌编号为巴音赛西街2号,原乌达矿务局办公大楼就在这个院内,这座始建于1961年,落成于1962年的建筑为砖混结构,共有3层,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

与这栋楼相邻的,还有另一处始建于1959年,落成于1960年的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只有1层,高约4.5米,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它是原乌达矿务局最初的党委办公室,在3层办公大楼落成之前,这也是原乌达矿务局的行政机构办公所在地。

在乌达城区尚未开发建设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大院里的三层楼,是当地唯一的楼房建筑,给很多老乌达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受访者冯宽就曾回忆起自己初到乌达时看到的景象,那是1978年10月,他从包头乘坐火车,深夜抵达乌达三道坎车站(现为乌海西站)。向西一望,忽见灯光忽明忽暗、错落有致,他心想乌达的楼房可真多啊!

但次日早上,站在学校来接学生的敞篷汽车上举目四望时,冯宽却惊讶地发现,只在马路西边有一座三层办公楼,其余都是低矮的平房。他百思不得其解,遂向路人打听,对方告诉他:“乌达只有矿务局一座三层办公楼,你晚上看到的那错落有致的灯光,是依山而建的平房啊。”

受访者冯紫琪今年已经49岁,她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第一次进这个大院的场景。那是1987年的一天,乌达矿务局在此召开第三次党代会,那一天院里的人非常多。她跟在穿着中山装、推着自行车的爸爸身边,好奇地看着人们在楼内外穿梭来去。阳光洒在木质的门板和窗棂上,给深色的木头镀上了一层斑斓的色彩。

曾在这座大院里工作过五六年的陈玉亮提起此处也颇多回忆:“90年代初期,行政大楼后面有个篮球场,全局篮球比赛都在这里进行。行政大楼和篮球场中间有条小路,平时总有几辆班车停靠着,上下班时间段一小时发一趟班车,往返接送局机关、各矿来回办事的人。高峰期时七八辆班车准时出发,驶向苏海图、黄白茨、五虎山矿等方向,那班车阵容也很是气派。”

这座大院也见证着乌达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四处都是黄沙地,到慢慢盖起了民居、商业房,再到此处成为乌达城镇最繁华的中心区域,被命名为“新区”,它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见证这座荒漠中崛起的小城如何破土而出。

而今,这三层楼和这个大院依然在被使用,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所属天洁电力公司、水电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农林部、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乌达站、华丰物业公司等仍然在此办公,日日人来人往。当年推着自行车、骑着摩托车,提着搪瓷缸、铝饭盒的父辈们的身影已不见,但他们留下的故事,却还在这座永不退休的大院里不断流传。

老石旦煤矿工人俱乐部

沿217省道从海南城区出发后一直往南,不多久便会看到一座在海南区人民心目中堪称是“地标”的建筑。这便是位于如今海南区拉僧庙镇的老石旦煤矿工人俱乐部,也曾被称为老石旦影剧院。

这是一座始建于1972年的苏式建筑,总高约15米,主立面有4支圆形立柱,共3层楼,前厅三层,后厅为舞台和观众席,下设台阶基座,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

俱乐部主要功能是放映电影,以及承办各类演出、大型会议,曾是老石旦的矿区文化中心,承载着许多海南人民的生活记忆。

受访者李荷花就记得小时候去俱乐部看电影的往事。20世纪80年代,能去看一场电影是孩子们的共同梦想。当时,俱乐部放的第一部电影是《列宁在1918》,票价是2毛钱一张,家里孩子多,父母不肯给钱买票,孩子们便夹着扫帚到电影院里求守门人帮忙,“我们帮他们打扫卫生,扫完了地,便能获得一张电影票,哪怕在观众席后面站着看,也是很快乐的事。”她说。

这个俱乐部,也承载了当地老百姓的烟火寻常。受访者张红兵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电影院是矿上仅有的娱乐活动场所,当时很多职工都是从外地来的,如果家里来了亲戚,就领着去看场电影,不仅新鲜,也特别有“面子”。

“我的姐姐出生那年,姥姥从老家来伺候月子,爸爸为了招待姥姥,买了电影票带姥姥去看电影。当时,隔壁一个老太太熟悉的乡音让姥姥发现她们可能是老乡,于是就唠了起来,后来又相互介绍了自己的子女给对方认识,爸爸妈妈和那家的叔叔婶婶交往甚好,我与他家的儿子更是变成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哥们儿加好同事,如今我们的孩子又经常在一起玩耍,算起来,已经是第四代了。而追根溯源,我们两家四代人这从1982年到现在长达40多年的交情,就是从这个电影院开始的。”张红兵说。

当时,俱乐部门外还有一个立框式的宣传橱窗,在电影放映前,就会张贴精美的手绘海报。这些海报都是由电影放映员手绘的,每张贴出来必要热闹几天,也是矿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李荷花和张红兵一位是“65后”,一位是“80后”,却同样都曾是围观海报的孩子,甚至于多年之后,他们仍然能回忆起那些精美海报的具体模样。

这些手绘海报,也让人们认识了王宇虎、王文斌、白占荣等从老石旦矿区走出来的书画家,在乌海市的书画人才队伍建设、乃至于后来的书法城建设中,老石旦矿区杰出的人才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千禧年之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职工日常业余生活不断丰富,电影院渐渐笼罩上了时代的尘埃。随着矿区棚户区搬迁改造,矿区的人们也陆陆续续搬离,俱乐部也因设备陈旧、线路老化等问题慢慢沉寂下来。

2016年,老石旦煤矿在保持原始外观不变的前提下,对俱乐部内部大厅进行了改造,将电影观影厅改造为职工体育活动中心,用于职工日常运动健身,并举办矿区的篮球、排球比赛。这次改造,让俱乐部又热闹了起来,继续为矿区、为职工作贡献。

广场上的雕塑

市人民广场的西南面有一处雕塑,主体为两个青年矿工的形象。

从1993年市人民广场落成使用,历经多次改造,这处雕塑作品仍然矗立在这里,每个从此路过或与其合过影的人都知道,这处雕塑正是我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展示给外界的形象。

受访者黄麟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与雕塑合影的经历。那是1995年的一天,23岁的黄麟跟父亲一起走到雕塑下,心里充满了惆怅。

这一年,黄麟考上了一所外地的中专院校,他想出去上学,但父母想让他留在家里,父亲身体不好符合内退政策,他可以直接在厂里顶岗接班。

这件事让黄麟的内心充满了压力。“我不想过和父母一样的生活,我想出去看看,将来离开煤城。我家里还有没成年的弟弟妹妹,爸爸身体也不好,留下就意味着梦想破灭,但出去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很重,一时进退两难。”

那一日午饭后,黄麟想出门走走,他的父亲也想再跟他谈一谈,于是两人一起在广场附近散步,“走到这处雕塑下,正好看到有带着相机收费拍照的摄影师,我爸叹了口气,说咱们合个照吧。”

于是,黄麟就在这处雕塑下,与父亲拍了此生唯一一张合影。几天后,母亲拿了600元钱给他,说出去了要省着点花,生活费没了再跟家里要。

黄麟带着家里给的600元钱去了西安。1995年,600元不算少,但仍然不足以维持他在外求学的生活费,他利用课余时间在街头擦过皮鞋,兼职卖过BP机,也到餐厅、游戏厅打过零工。

30年过去了,黄麟如今已过天命之年,他并不后悔当时放弃了一份看起来很稳定的工作,也不后悔曾经吃了很多苦,因为那都是他的青春回忆。

是的,在黄麟的生命中很有意义的这处雕塑的名字,就叫《青春》。它是雕塑家郭德茂先生的作品。1991年,市人民广场投建时,请西安美术学院承建了此处雕塑,材质为花岗岩,以充满力度的几何块面,塑造出两个高大的青年矿工形象,寓意是祝愿乌海的煤炭事业在改革大潮中能够青春焕发,蒸蒸日上。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