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耳朵健康 聆听美好未来

赵荣/文 齐艳芳/绘图

2025年03月03日

本报记者 赵荣/文 齐艳芳/绘图

今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世界人口的5%以上,即4.3亿人存在听力损失。其中,我国有听障人士约2780万。

生活中,除了先天性听力损失和疾病造成的听力损失外,乱采耳、乱吃药、噪音暴露、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一系列不经意的损耳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正悄悄侵袭着人们,造成听力损失。当听力出现问题时,轻则听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

那么,我们常见的损耳习惯有哪些,耳朵不舒服会释放出怎样的信号,保护耳朵可采取哪些措施?全国爱耳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听听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车莉的嘱咐。

这些习惯最伤耳朵

“日常生活中,频繁地掏耳朵、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频繁或者长时间接打电话、熬夜、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注重耳朵卫生等都会损伤听力,轻则出现耳痛、耳鸣等现象,重则引起耳聋。”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车莉表示,有的行为对不少人来说习以为常,甚至是理所当然,殊不知,这些行为正在一点点侵害耳朵的健康。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不少人在等公交车、骑车、步行时选择佩戴耳机听音乐、玩手机。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大约要20分钟,戴上耳机隔绝噪音,刷抖音、听音乐,既不影响他人,还给了自己放松的时间。“我戴耳机有好些年,挂耳式、耳塞式、头戴式的耳机都尝试过,各有各的特点,挂耳式属于老款,现在市面上很少有售;耳塞式外形小巧、方便携带,佩戴时深入耳道,在嘈杂的环境中需要加大音量才能听清;头戴式虽然体积大、不易携带,但我认为却是佩戴时最为舒适的一种。”李先生坦言,平时就戴着蓝牙耳机打电话、听歌、刷抖音、追剧,手机的听筒和外放功能如同摆设。在遇到耳朵不舒服的时候,他会暂停使用耳机,或者更换对耳朵压力较小的头戴式耳机。

“频繁或长时间接打电话也会损伤听力甚至引起神经性耳聋。接打电话要长话短说,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左右,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免提。”车莉介绍,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频繁或者长时间接打电话极易出现听觉疲劳,并会对耳蜗中的毛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听力损失。

在生活中,频繁掏耳朵,用棉签或其他工具掏耳朵可能将耳垢推入耳道深处,会引发耳朵炎症,甚至损伤鼓膜;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如音乐会、施工现场等,会导致噪音性听力损失;忽视耳朵的清洁和干燥,如耳朵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外耳道感染;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饮食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导致听力下降;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内耳血液循环,损害听力;经常熬夜、长期负面情绪、压力大、情绪高度紧张等情况可能通过血液循环障碍、自主神经失调、免疫功能下降、氧化应激、激素变化、睡眠不足和心理因素等多种机制损害听力,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

“当听力出现问题,忽视听力检查,不及时就医,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加重;用力擤鼻涕可能导致中耳压力变化,引发中耳炎;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阿司匹林、抗生素等药物长期或过量可能损害听力。耳鸣这一症状是听力损失的早期信号,出现这一症状时切记要及时就医,否则可能导致听力进一步下降。”车莉表示,在生活中要避免这些不良用耳习惯,可以有效保护听力,预防听力损失。

出现这些情况要重视

耳朵内部痒痒,拿棉签掏一掏就好;耳朵疼,可能是这段时间上火,吃两颗泻火药就好;耳朵嗡嗡响,睡一觉就好……当耳朵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时,你是不是简单地处置后就放任不管了。其实,出现这些问题是耳朵在给你发出预警,一定得重视。

正在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半年前,他的耳朵总是莫名其妙地嗡嗡响,或者传来嘶嘶的异响,就好像耳朵里住了一只小蜜蜂。当时以为是工作加班忙碌,因为累导致的,休息了几天便没有在意。可近期他突然发现,同事在和自己说话时,总是听不清,常常要别人重复,自己也需“竖起耳朵”凑近了去听。“这不,抽时间来医院检查一下,别出啥大问题。”他说。

车莉表示,出现了耳鸣和听力下降,别自己吓自己,但也别不当回事,当务之急是到医院找医生用专业的设备来检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当耳朵出现疼痛可能是中耳炎、外耳道炎或耳部感染,疼痛是信号,一定要及时诊治,而不是等到情况严重才就医。外耳道炎患者发病初期,耳内先出现灼热不适感。随着疾病进展,耳内开始胀痛、张口咀嚼或者讲话时,疼痛加重。此外,还会出现外耳道皮肤水肿、皮肤表面渗液、脱屑、瘙痒、疼痛等症状。而严重者甚至伴有听力下降等症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有鼓膜穿孔前疼痛剧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减轻。病程初期常有明显耳闷、低调耳鸣、听力减退,鼓膜穿孔排脓后耳聋反而减轻。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脓血样,以后变为黏脓性分泌物。此外还会伴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表现。一旦鼓膜穿孔,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同时,如出现突然或逐渐的听力减退,可能由耳垢堵塞、感染、鼓膜穿孔或听神经问题引起,需要逐一排除;持续耳鸣可能与听力损失、耳部感染或血液循环问题有关;耳漏即耳道流出液体(如脓液、血液或清澈液体),是感染或鼓膜穿孔的信号表现;当身体出现眩晕或平衡障碍时也有可能与内耳问题(如梅尼埃病或前庭功能障碍)相关;耳部肿胀或红肿则考虑外耳道炎或耳部感染;当感觉耳内有异物,如耳垢堵塞或其他异物,则需进行专业处理;耳部出现撞击或刺伤等外伤时,极易导致鼓膜穿孔或其他损伤,要及时检查;外耳道持续瘙痒也不是挠挠就好,需确诊是否为真菌感染、湿疹等病症;耳部或周围出现不明肿块或疼痛时,更是需要及时就医。

保护听力我们要这样做

常常听人说,遇到噪音时要捂住耳朵、张开嘴,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耳朵被噪音伤害。那么,在保护听力方面我们还可以怎样做?

车莉介绍,耳朵最怕的是噪音,不论何时一定要“控制音量”。使用耳机或耳塞时,遵守“3个60”原则,即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内、连续听的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使用降噪耳机,在嘈杂环境中,降噪耳机可以减少背景噪音,避免调高音量。远离噪音环境,避免进入音乐会、工地等高噪音场所,若无法避免,尽量缩短停留时间。远离过大或刺耳的声音。使用耳塞,如在高噪音环境中,使用防噪音耳塞保护听力。

同时,避免频繁或长时间接打电话,使用耳机或免提,每次通话不超过30分钟,左右耳交替使用,信号弱时减少通话。使用棉签或其他工具清洁耳朵时,避免频繁掏耳朵。保持耳朵干燥,日常洗头、洗澡或游泳后,及时擦干耳朵,避免耳道进水引发感染。避免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化疗药物、利尿剂、水杨酸盐类、奎宁及其衍生物、万古霉素及红霉素等,这些药物一定要遵医嘱,否则可能损害听力。要避免击打头部,掌击耳部;注意耳部疾病,及时治疗;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在飞机起飞、爬升或降落阶段,气压会发生剧烈变化,对耳膜产生影响。轻则造成耳朵不适、耳鸣,重则可能造成耳朵极度疼痛、头痛、耳膜穿孔等,造成听力损失。乘飞机时要多做吞咽动作,避免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发生。感冒时最好不要坐飞机,以免耳部因气压变化不适应而诱发疾病甚至影响听力。若避免不了,可以遵医嘱使用可使鼻腔黏膜收缩的药物,或是在飞机起飞、降落时咀嚼口香糖以缓解不适。

最后,她建议人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多参加锻炼。过度的疲劳和精神紧张,都会引起内耳缺血,影响听力,如恼怒、动肝火等。生活中,要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定期锻炼、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参加力所能及的锻炼,如郊游、散步、打太极拳,可促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强内耳血液供应,从而延缓器官衰老。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