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大自然的“起床闹铃”

韩建慧

2025年03月05日

齐艳芳 绘图

惊蛰分为三候: 一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

本报记者 韩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二十四节气宛如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中华大地的山川湖海、农耕时序与民俗风情,编织出一幅幅充满诗意与智慧的生活画卷。

这些画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寄托着国人的集体情感,是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即便我们从农耕时代步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自然时序的依赖逐渐减少,传统二十四节气依然魅力无穷,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弘扬与传承。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北京时间3月5日,我们又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节气,古往今来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古人说,惊蛰是大自然的“起床号”,大江南北,皆以惊蛰为令,一声雷鸣就能叫醒蛰伏的生灵;今人则说,惊蛰是大自然的“集结号”,一声号响,催促着人们加快春耕备耕。

作为农耕时代重要的指导农事的节气,惊蛰的趣味民俗几乎都与农事有关,流传至今的典故也多体现了农耕时代的人类智慧。惊蛰都有哪些有趣的典故,又有哪些令人“迷惑”的风俗?

“惊蛰”曾经叫“启蛰”:雷神抢了虫儿的戏

惊蛰这个名字自带画面感——春雷乍响,惊醒土中蛰虫,仿佛给静态的春景按下了播放键,但您知道吗,这个节气原本的主角可不是雷神。

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节气的名字叫“启蛰”,意思是开启和唤醒冬眠的春意。我国现存最早的星象物候历《夏小正》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传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指的就是正月之后春气萌动,蛰虫自然苏醒。

这个节气的位次甚至还与今日有所不同。汉代之前,古人以冬至为岁首,“启蛰”是正月里的节气,排在“立春”之后,根据如今的二十四节气顺序来看,恰与“雨水”调了个儿。

究竟是什么时候,“启蛰”变成了惊蛰呢?这还要追溯至汉武帝时期。据说,武帝刘彻为避景帝刘启名讳,将“启”改为了“惊”,于是这个节气的字面含义也从“自然苏醒”变成了“受惊而起”。

这样说当然也是有文献资料作为依据的。东汉字书《说文解字》中“惊”写为“驚”解释为“马骇也。从马,敬声。”暗含外力震慑之意。但正月本无雷声,《礼记·月令》中记载:“仲春,雷乃发声。”于是人们将节气后移至二月,与初雷时节吻合,故此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惊蛰就有了这样的解释:“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一字之改,倒让雷神抢了虫儿的风头。其实我们都知道,昆虫苏醒主要是因气温回升,但“惊”字带来的戏剧性,倒让这个节气在春色中闪亮登场。

在现今发现的唐代文献中,惊蛰也曾短暂地恢复过“启蛰”的旧称,典籍中曾两名并用,但到宋代之后,惊蛰便彻底取代“启蛰”,成为官方通用名称。一方面因民间习惯已成,另一方面则因“惊”字更符合人们对春雷乍动的直观联想。倒是日本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却未曾经历汉代避讳,所以至今在传统历法中仍保留了“启蛰”的名称,成了这个节气名称演变的活化石。

民间手艺“蒙鼓皮”,竟是催雷神上班

惊蛰节气还有一项很有趣的民间习俗叫作“蒙鼓皮”。简单来说,就是在惊蛰前后更换或制作新的鼓面。

您以为这只是一项手工活吗?其实不然,这可是古人发明出来的催雷神起床上班的方式。

古人认为,春雷是雷神击鼓发出的声响,也是大自然的开工信号,只有雷神敲响天鼓,万物才能复苏,春耕才能开始。倘若雷神不肯起床上班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蒙鼓皮”这种“同步更新装备”的行为来催促。惊蛰当天,人们给鼓蒙皮或是将破了洞的鼓补好,然后模拟雷神击鼓的节奏“咚咚咚”,就仿佛在雷神耳边架起了闹钟,既是对雷神的“催促”,也是顺应天时的仪式。

我国至今还有很多地方流行擂鼓唤春迎惊蛰的民俗,例如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渑池县就有这样一项传承千年的民俗。惊蛰当日,当地会组织醒春盛典,80面夔牛鼓被同时敲响,气壮山河。如今这一民俗活动已成为当地景区一项重要非遗表演。

当然,这样的典故背后也藏着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据说之所以要在惊蛰时蒙鼓,是因为春季兽皮“脂少质韧”,做出的鼓音色清亮。《唐六典》中就记载,宫廷乐坊常在惊蛰前后制鼓。

而“蒙鼓皮”这种手艺活,实则也是古人用鼓声与雷神“对暗号”:雷神在天上敲鼓催耕,百姓在地上擂鼓应和,天人合一,共同奏响春日奋斗的乐曲。

假如惊蛰有朋友圈,你猜它会发啥

从惊蛰到春分,一共15天,古人将这15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倘若惊蛰也有朋友圈,一定会先九宫格晒“桃始华”。所谓桃始华,就是桃花开始吐露芳华,但还没有大面积地盛开,此等盛景,宋代诗人汪藻曾有诗赞曰:“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桃花一向被视为是春天的使者,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喜欢用桃花来代指春天,但春天也不只有桃花独美。古人根据花期与节气对应的物候现象,总结出二十四番花信风,惊蛰节气对应的三重花信恰是桃花、棠棣和蔷薇。

桃花在我国种植广泛,从塞北到江南,几乎到处都有灼灼桃花可以看,唯一不同的就是温度差异,南方地区桃红绽放,北方却还处于倒春寒之中,因此想要观赏桃花,还得往温暖处去。

每年3月中旬到5月初,都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著名的桃花乡有林芝、保定、石家庄、邢台等地,都种植有大规模的桃林,每逢花期,游人络绎不绝。

棠棣如今较为常见。春雨初霁,芳草各怀日新之志,相竞而发。热闹芳草之中,总有一丛幽花,傍路而开,黄深绿浅,空自可爱。这种花又被称为鸡蛋花,原产于我国华中、华东、西南、西北等地,生于山坡灌丛中,如今在各地广泛栽种。棠花枝条柔弱,青绿色,开花金黄色,是常见的观赏花卉,也常被用于园林绿化,在济南的大明湖景区,就有大片的棠棣,每年春来都能引来观者如云。

至于蔷薇,便不独哪一种,月季、玫瑰都是蔷薇科植物,蔷薇的自然盛花期多在4月下旬至6月,惊蛰时分大多数地区的蔷薇科花卉尚处于萌芽或初展叶阶段。但也有例外,华南、江南等部分地区若气候偏暖,则可能在惊蛰末期见到早开品种的零星花苞,但成片开放仍较罕见。

那为什么古人还将蔷薇归入惊蛰花信中?有学者认为,大概是因为花信风记载多基于中原或江南地区的气候,在更温暖的南方,蔷薇萌芽开花可能更早。

总而言之,倘若惊蛰有朋友圈,一定会晒各种美妙的花儿。含苞待放的桃花、清新雅致的棠棣、零星绽放却又能窥出假以时日必然明艳娇媚的蔷薇,这些美好的花儿都是惊蛰朋友圈里点赞最高的春之使者。

“迷惑行为”大赏,惊蛰竟有这些风俗

惊蛰作为“启蛰而雷”的节气,承载着农耕文明对自然律动的敬畏。但与此同时,缺乏现代文明熏陶的古代人民也将惊蛰视为“破煞启运”的关键点,在他们看来,春雷炸响了土层深处冬眠的虫儿,自然也炸醒了代表是非口舌的“白虎”,需要借助一系列“魔法攻击”来抵御其带来的晦气和伤害。

“迷惑行为”之一就是“打小人,赶霉运”,主要流行在华南地区。这些地区的老人觉得,惊蛰这天,“白虎星君”在线营业,专事口舌生非,于是用纸剪成一个小人儿,使劲儿拍打,表示驱赶走了晦气和是非,新的一年必然能家庭和睦、事业顺利。

另一项“迷惑行为”则是“祭白虎”。此“白虎”也非动物园里的白虎,而是上面提到的“白虎星君”。被视为是非口舌之争的源头,给这头“凶兽”喂点吃的,就能避免其凶性大发。当然,这些“迷惑行为”如今已不大流行,人们早已视其为无稽之谈。

但惊蛰吃梨的风俗却在多地始终保留。古人认为,“梨”通“离”,啃个梨子就能让疾疫远离自己,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当然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生活智慧,毕竟春天干燥容易上火,吃梨润肺降燥,最适合不过。

与此类似的当然还有“炒豆大赛”。古代民间有炒惊蛰的习俗,据说在惊蛰这一天,将豆子和小麦仁一起翻炒,豆子在锅中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可以吓跑虫蚁。这样的习俗保留下来倒也无可厚非,因为在中医看来,黄豆健脾益气,绿豆、赤豆、黑豆清热解毒,白扁豆还能祛湿,小麦仁养心益肾。炒熟的五豆和小麦仁是很好的食材,老人小孩都能放心食用。

迷信也好,有趣也罢,其实这些习俗也只是表达了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流传至今日,也只是给这个节气增添了一丝趣味性而已。

总而言之,惊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气,不仅是大自然的“起床闹铃”,更是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数千年来,这个节气如同一枚时光琥珀,封存着虫鸣与雷动的自然密码,也折射着人类文明与天地对话的智慧光芒。从这一点看,它早已超越了农事指南的单一维度。

惊雷不惊,启蛰自醒。或许这才是惊蛰这个节气留给我们最深的启示:无论是破土而出的嫩芽,还是心中萌动的愿望,生命的苏醒只需顺应时令的感召。让惊蛰的雷声,唤醒沉睡的大地,也唤醒我们内心的激情和梦想,迎着时代的春风,奏响春天的乐章。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