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
2025年03月07日
本报记者 陈洋
养老金融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养老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如何用“金融所能”落实“国家所需”、满足“客户所求”,是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必答题。
我市多家金融机构将养老金融放在突出位置,前瞻性做好老年客群服务工作,深化养老金融体系建设,持续优化网点环境,做优适老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适老服务持续升温
提升服务体验
走进农行乌海分行东环路支行,老年人“绿色通道”窗口前人头攒动,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为老人们逐一指导业务,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在客户等候区,爱心专座、急救包、老花镜、血压仪、残障轮椅、移动填单台、助老服务架等便民公益设施一应俱全,还为老年客户群体提供绿色服务通道、适老化服务热线等专属服务。此外,在退休金发放、业务高峰时段,该支行还增设弹性窗口,加强内外联动,保障老年客户业务办理顺畅。
“每次来办业务,工作人员都手把手地教我用大字版、语音版手机银行进行查询、转账等操作,对我们老年人关怀备至。”谈到农行乌海分行东环路支行的服务,75岁的王女士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在乌海银行总行营业部,一排排爱心专座格外显眼。“这些爱心专座不仅舒适安全,还配备了扶手和软垫,自设立以来,已累计服务老年客户超过8000人次,缓解了老年客户的等待焦虑,提升了他们的服务体验。”乌海银行总行营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优化助老服务
我市各银行针对行动不便的客户,积极探索服务新渠道,携带平板、背夹等设备上门为客户提供开卡换卡、修改密码、信息维护等服务,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享受金融服务。
近日,农行乌海分行新兴支行来了一位客户帮其父亲支取退休金,发现无法正常支取,工作人员查询后发现银行卡为6个月不动户冻结状态,需要客户本人持身份证办理。客户表示其父亲在养老院居住,身体不便无法出行。大堂经理即刻组织人员上门核实相关情况,签署好授权书并留存照片,通过代理方式为老人办理了相关业务,顺利完成了银行卡解冻工作。
日前,客户李女士焦急地来到中行乌海分行乌兰北路支行,表示其父亲病重在医院住院,因其社保卡未激活,报销的费用无法入账,导致后续高额的治疗费用难以为继。支行长随即启动预案,在确保业务合规的前提下,抽调两名员工携带便携式智能柜台为客户上门办理业务。30分钟后,支行工作人员到达医院,在病房为客户激活社保卡并讲解使用方法。工作人员主动作为、务实担当的精神赢得了客户及家属的高度赞扬。
在助老服务上,建行乌海分行在全面考量老年人使用场景和习惯的基础上,网点智能柜台、ATM完成适老化改造升级,界面字体加大,常用功能一键触达,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看不懂、用不好的问题。该行还推出手机银行老年客户专属版,匹配指纹、刷脸等多种便捷登录方式,量身定制大字体、大按键,提供智能语音等服务,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
满足金融需求
近年来,为满足老年客户多元金融服务需求,工行乌海分行创新产品供给,延伸养老金融服务“触角”,推出适合老年客户的理财产品,帮助老年群体稳定资产收益。同时加强政策宣导,提升服务水平,依法合规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更好满足养老金融需求;探索开展企业年金相关特色业务,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形象
为守护好老年群体的“钱袋子”,我市各家银行还不断加强金融宣教,工作人员走进各社区、商圈,围绕老年金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主题,开展金融沙龙、专题讲座等宣教活动,积极宣传金融安全常识,帮助老年客群识别金融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老年群体金融宣传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在海勃湾区工行小区,工行乌海分行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老年人讲解基础金融常识,教老年人识别真假货币、使用ATM机等,并提醒老年人不要随意透露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针对老年人容易遭遇的各类诈骗进行剖析,讲授防范技巧,并发放老年人防诈骗手册。工行乌海分行工作人员表示,金融工作者就要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全面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守好老年人“钱袋子”。
针对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易上当受骗的弱点,工行乌海分行按计划开展金融知识宣教工作。线上,以微信图文和短视频为载体,开展防电信网络诈骗、防范非法集资等宣教,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和资金安全意识;线下,以厅堂为宣传主阵地,在网点设置教育专区,向老年客户宣传金融知识。
我市多家金融机构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更加贴心、专业、高效的服务,提升养老金融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元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地向养老领域倾斜,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