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乌海书法之人才辈出

张靖爽

2025年03月11日

宋永江(中国书法城联谊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王厚孝(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委员、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力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李玉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

王松松(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史新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雷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文化会客厅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气质的有机统一,也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乌海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移民城市,20世纪50年代末,来自天南地北的建设者因煤炭开发在这里相遇,在这块沃土上创造着财富与价值,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璀璨夺目的文化,有文学、绘画、书法、摄影、赏石、戏曲……在丰富着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涵养着城市的独特气质。

为探寻乌海地区有价值的文化现象,深层次研究各类文化现象给乌海人带来的丰富体验,本报特开设“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文化会客厅”栏目,邀请学者、业内人士、专家以嘉宾漫谈的形式,探讨引人注目的文化话题,讲好新时代乌海故事。


有人曾这样描述乌海:“九曲黄河锦鲤跃,满城尽是染毫人。”如今,满城尽飘翰墨香,随处可见写字人,可以说,书法文化已然风靡乌海。

目前,我市有中国书协会员46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90人、市书协会员2000余人,参与书法活动的爱好者已达万人。

那么,乌海书法为何人才辈出?

本期文化会客厅,我们邀请了宋永江、王厚孝、雷平、李玉芳、李力增、史新华、王松松等书法家就“乌海书法之人才辈出”这个话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并摘录了嘉宾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助力书法城发展,财政投入是关键。据我所知,市财政将书法城建设、书法理论研究、创作、奖励、人才培养、宣传、展览、对外交流等所需资金列入预算,并保证核拨到位。2009年,经市委常委会同意,我市成立了具有乌海特色的“中国书法城·乌海院士委员会”,发展院士47人。我市还对考入高校书法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给予奖励;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书法理论、书法创作及书法城创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市委、市政府还对我市2009年度取得突出成绩的市书协和5名书法家进行了重奖。

在我看来,抓活动、促交流也是锻造城市金质文化名片的有力手段。

在书法交流中,我市将书法文化与地区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品牌化发展的新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书法城·乌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促进了文博会展、书法产业迅速发展。



中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中青年书法人才是书法城建设的坚强柱石。近年来,我市以政府为主导,协会为依托,多措并举,着力推动中青年书法人才培养工作。2011年,政府出资40万元送乌海书法人才赴清华美院书法高级研修班深造。2013年,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成立,是我市书法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协会以“团结奋进、崇尚学术、聚集精英、推出精品”为宗旨,在理论、创作、展览、培训、交流和社会责任担当方面为我市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作着积极贡献。

目前,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有会员近百人,他们中有市委市政府专门引进的书法专业人才,也有二十几岁就成为中书协会员的年轻书法家。他们书法理论水平高、书法基础扎实雄厚,形成了书体多样、风格各异的书法艺术特色。在2014年举办的“奥淳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我市22人入展,名列自治区12盟市之首。


1985年,海勃湾矿务局工会在我市创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海勃湾矿区分校,后又更名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开办的第一家书画大学。乌海书法也正式迎来了“学院派”。

当时,李贺年、王文斌、周天甫、朱毓义、王小雷、王宇虎等老一辈书法家付出了大量心血,亲自担任授课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在全市下设24个书法辅导站,分布三区以及各厂矿,每个辅导站配备1至2名书法骨干进行辅导,函大老师定期到辅导站巡回辅导。1985年,第一批120名学员顺利毕业。经过10余年的连续办学,书画函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骨干,这些人也逐渐成为我市书法界的中坚力量。1997年,我市书法城领导小组与天津工会干部管理学院联合办学,培养书法大专生23名。我市书法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了星火燎原之势。

此后,我市加大书法普及力度,以广大书法爱好者为对象,培育起老、中、青、少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群众书法队伍。青年书协、老年书协、女子书协、企业书协等各类书法组织相继成立,他们活跃在各类书法展览中,逐渐成为我市书法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并以持续培养新的书法爱好者为己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书法之城作为城市名片的效应愈发凸显,书法的普及面不断扩大,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书法五进”的创建功不可没。

2013年,我市“书法五进”工作模式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2016年,“书法五进”以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文化部验收,这标志着历经两年多的努力,我市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获得成功。

伴随着“书法五进”工作模式的成功,如今“书法之花”开遍了乌海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多年的持续创建,多年的辛勤耕耘,“书法五进”硕果累累。

目前,全市已建成书法基地54个,书法活动室80个;全市80%以上的社区、90%的学校、50%的规模以上企业、90%的军(警)营建立了书法基地(活动室),市、区两级机关有条件的单位,利用会议室等场所建立了书法活动室。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市还相继完成了《书法进社区——营造新时代书法人文环境初探》《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


多年来,我市在举办书法活动的同时,还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书法活动、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书法文化氛围。

目前,我市已建成以“一馆一刊一广场”为代表的一批书法阵地。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是中国首个集书画展示、鉴赏、教育、培训、交流于一体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主题馆,同时建有22万平方米的书法广场;《大众书法》是与实践杂志社合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法艺术杂志,填补了内蒙古没有艺术期刊的空白;兴建了阅遇书吧、兰亭小学、青山翰墨园等多处景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书法示范单位命名活动,命名了六个系列的30多家书法示范单位;编辑出版了《乌海书法报》,启动了“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网站”。这些长期、短期、机动互补的多元化的书法活动阵地体系,向社会呈现了中国书法城·乌海的风采。

数十年磨一剑,乌海书法的产业化脚步持续加快,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展”“会”“赛”“戏”“大型活动”五大系列品牌的发展模式已形成,初步形成了集个人书画工作室、装裱、展览、拍卖、宣传为一体的书画市场。全市现有不同规模的书法培训班100余家,经营书画及笔墨纸砚的书苑、画廊、装裱店铺200余家。目前,书法及相关产业年收益已过亿元。


市书法家协会参与组织了一批具有深远意义的展览,例如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翰墨长河”书法美术摄影展、在北京王府井举办了“书法城形象进京展”及“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走进世界驻华大使馆系列活动,同时还举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书法作品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法展、多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等。

长期以来,市书法家协会坚持服务群众,共为农区家庭书写作品7000余幅,每年春节期间为农区居民义务书写春联近万副;海南区书协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书法笔会,重点开辟校园书法讲座、培训活动;市青年书协深入市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书法辅导;市企业家书协发挥自身优势,定期为会员开展义务辅导活动。

人才是书法城发展的基石,协会是基石的“打造者”。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造出了一支老、中、青“同堂”,且稳定持续发展的专业书法骨干队伍。

各类培训班和交流展览活动更是开阔了书法家的视野,提高着他们的创作水平。

近几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170多人次获奖,入展中书协、自治区书协的展览和大赛。冯印强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孙瑞芝入选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雷平入选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范海波、张志伟、王松松等会员在全国各类展览中屡获殊荣,协会会员在自治区展览中入展人数稳居各盟市榜首。另外,19人新加入中国书协,25人新加入了自治区书协,另有20多人具备了加入自治区书协会员条件,一批领军人才正在形成和壮大。


市女子书协(现更名为市书法家协会女子书法家分会)2002年2月1日成立,是我国西部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妇女书法组织。

协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23年。其间,我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的学习方法日渐多样化,座谈会、月度大课、微信群、美篇、展赛、大型活动……通过学习,我们希望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眼力、脑力、笔力,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女子书法人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矢志不渝开展书法公益活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年春节的送春联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为增添节日气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协会员主动开展和积极参加“送春联 送祝福”活动,让书法文化更好地贴近社会、服务民生。朱效玉、高玉珍、孙瑞芝、史新华、高英等骨干都有着出彩且令人感动的表现,正因为她们,活动一直进行着,且广受好评。

蛾眉自带三分秀,落笔生花硕果丰。现如今,书协会员人数已达164名。其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3名,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会员52名。23年来,书协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各类书展,在全国、自治区及我市各类展赛中获奖或入展近千人次。

(张文杰/图)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