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引热议:

国家喊我科学减重

韩建慧

2025年03月18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体重超标,已经成为中国人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已经达到11.1%和7.9%,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控制中国人群体重增加的势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这一话题也再次引起热议。

肥胖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困扰?减肥怎么减才能有效果?除了六字箴言——“管住嘴、迈开腿”之外,大众还应该知道哪些科普知识?对此,记者也进行了一番调查。

从“美丽选修课”到全民健康行动

曾几何时,“减肥”是专属于年轻女性的话题:中年男士拍着啤酒肚笑称“这叫福气”;电视剧里,爱管闲事的“婆婆妈”也会嫌弃瘦弱的女孩“不好生养”;家长则常盯着孩子餐盘念叨“正长身体呢,一定得多吃点”……在求学、求职、创业、结婚、生育等人生重要选择面前,减肥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大多数人都将它视为都市丽人茶余饭后的“美丽选修课”。

仅仅几年之后,“减肥”就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高频词之一。不少市民忽然发现,自己正在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减肥大军中,无论男性女性,无论老人小孩,身材管理的观念正悄然渗透到各个年龄段。

60多岁的张保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也是一名减肥成功人士。说起自己的减肥经历,张保不胜唏嘘。由于常年窝在车里缺乏运动,张保的腹围越来越大,以前只当自己是“心宽体胖”,谁料一体检才发现,相关指标已经高得离谱,医生说他再不控制就要有“崩血管”的风险,这才让他告别爱车,转身投入到“减肥降脂”的大军中。

张保记得,自己刚开始选择的方式是参加公园里的“暴走团”,每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5点准时与伙伴们汇合,然后跟着快节奏的摇滚音乐暴走40分钟。从开始的“迈不开腿,跟不上队”到后来能在前排领走,张保用了3个多月。

这3个月也让他的体重从100多公斤减到了85公斤,这对大半辈子都很胖的他来说,可真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张保回忆,其实在身体没有因为肥胖出现病痛之前,他和身边人都觉得“胖”其实比“瘦”好。“我年轻的时候找对象,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人家一看你敦敦实实的,都会夸赞这才是身体好、有福气的模样。”他说。

张保的想法何尝不是一代人的想法。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50后”和“60后”发现,在他们的印象里,“胖”并不是什么大事,“想胖但胖不起来”才更难过。“过去讲温饱,吃得饱、吃得好才能胖,吃不饱怎么可能胖得起来?”老人们摇头叹息说。

但无法满足温饱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时,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全职妈妈张苏早就意识到,“胖”不一定比“瘦”好。张苏说,她第一次意识到减肥的重要性是在怀孕的时候。怀孕期间,她患上了妊娠期高血压,医生提醒她,母体过胖,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对孩子心脑的压力都很大。

张苏因此开始了艰难的减肥历程。如今女儿都已经13岁了,她的减肥依然没有成功,体重维持在80公斤左右。“我天生不爱运动,虽然是全职的家庭主妇,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减肥这事儿也就有一搭没一搭。”张苏说。

今年54岁的受访者乔静也在艰难减肥,她和丈夫都是慢病患者,经常一起去简易门诊找大夫开控制血糖和血脂的药,大夫感叹:“你们这两口子,才五十多岁,不减肥下半辈子靠吃药?”

“95后”年轻妈妈周旭也非常关注孩子的肥胖问题。周旭的女儿小时候曾因为肥胖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为了帮女儿减肥,周旭和女儿一起学瑜伽,如今孩子已经从“小胖妞”变成了苗条女孩。

减肥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曾经以为25岁到35岁人群才是减肥大军主流的想法已经过时。如今,减肥可是一个全民话题,从老到小,人人都有需要减肥的理由。

“三知一管”“三减三健” 是什么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控制中国人群体重增加的势头。

记者注意到,《方案》里有一个重要概念——“三知一管”。“三知”指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一管”则是科学管理自身体重。

知晓健康体重标准,是管理体重的前提。经营着一家健身会所的受访者刘衡敏告诉记者,目前衡量超重和肥胖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人人都会计算BMI,不过BMI不能区分身体成分的组成是肌肉还是脂肪,也没法确定脂肪分布在哪里。我个人觉得,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形成的中心型肥胖是最难减的,当然也比较容易判断,可根据腰围直接判定。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可视为中心型肥胖。”他说。

除了知道自己的体重标准,还应该知道自己的体重变化。“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可以直接连接手机的体重秤,每天清晨往秤上一站,数据自动传输到手机,体重变化一目了然。”刘衡敏说。

除了自我监测外,健康人群还要掌握体重管理的方法。受访者周旭对此有话说,她觉得,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科普力度的加大,几乎人人都知道,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才是重要的体重管理方法。“合理膳食方面,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科学运动方面,可以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及2到3次抗阻训练,此外,减少久坐、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是科学管理体重的重要方式。”她说。

《方案》还提到,为了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将倡导“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

“三减三健”是什么?目前正在西安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担任主治医师的“乌海女婿”刘启华说,是指通过“减盐、减油、减糖”实现“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食盐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建议健康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过多脂肪摄入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推荐健康成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30克;糖摄入过多会增加龋齿、超重、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推荐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占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刘启华说。

减重箴言:“管住嘴”还得“迈开腿”

减肥无非是六字箴言:“管住嘴,迈开腿。”“三知一管”也好,“三减三健”也罢,科学摄入才有利于体重管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动。

许多减肥成功的受访者都表示,只管嘴,不迈腿是不可取的,想要减肥一定要和运动结合起来。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对于运动的总原则是“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

成年人每天保持怎样的运动量有益健康?记者也咨询了健身达人陈明。作为一名职业健身顾问,陈明曾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他告诉记者,对于体重正常的健康成人,推荐每周至少进行5天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及2到3次力量训练,并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

“这也是《体重管理指导原则》里明确指出的。另外,超重肥胖人群的运动应以减脂为主要目标、维持瘦体重为次要目标。推荐通过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减脂,每周运动5到7天,从小量逐渐增至每周250分钟。结合抗阻运动有助于同时维持瘦体重。”他说。

有哪些运动方式既能保证运动强度,又能保证运动效果?陈明说,跳绳、游泳、慢跑都是很好的选择。

“年轻人运动过于依赖健身房,其实有利有弊。”陈明说。尽管自己目前从事的就是健身顾问的工作,但陈明还是坦承:“我自己就是开健身房的,当然知道健身房可以提供科学系统的训练环境,也有更专业的设备帮助用户追踪体脂、心率等数据,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教练指导能纠正错误动作,恒温场地也突破了天气限制,有很多好处。但弊端确实也有,比如长期使用固定器械锻炼可能会造成身体协调性退化。比如我就遇到过能称得上跑步达人的其实跑不了马拉松,户外运动还容易受伤。”他说。

“所以我认为,健身房可作为提升体能的地方,但也需与户外训练、自重锻炼结合,这样锻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明说。

陈明也提醒,各类人群都需要遵循合理的运动流程和科学的锻炼方案,避免运动损伤。“存在运动风险的人群应适当降低运动强度、缩短每次运动时长、增加运动频率,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这对坚持运动行为更有帮助。”他说。

实在减不下来,就去看看医生吧

其实,肥胖不只是“身材走形”,它还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当体重秤上的数字死活下不来时,或许该换个思路,到医院的体重门诊寻求帮助。

前文提到的周旭就曾有这样的经历,女儿乐乐从小就是个小胖墩儿,当时只觉得她还小,胖嘟嘟的挺可爱,等上幼儿园后却发现她经常在运动中受伤,发生例如崴脚、摔倒等问题,还常常嚷嚷脚疼、腿疼。“去首都儿童医院就诊后才知道,乐乐因为肥胖导致腓骨屈曲,必须减重。”周旭说。

16岁的男孩小卢也曾因为BMI高达39.2被确诊为“三级肥胖”,内脏脂肪和血尿酸双双超标,已经不是单纯控制饮食就能解决问题。为了帮孩子恢复健康,医生给小卢制定了营养食单,严格按照高蛋白高纤维的模式饮食。

“我没去体重门诊之前也没想过还能靠医疗手段控制体重。”59岁的受访者王海波对记者说。今年之前,王海波因为血压和血糖控制不好反复求诊,医生告诉他,他高达110公斤的体重是大问题,建议他入院治疗。

“医院给我约了内分泌科、营养学科、运动学科的医生一起会诊,后来就不只是调整用药,还有饮食、运动方案,现在我体重下来了,血压稳定不少,但血糖还是经常波动。”王海波说。

总而言之,肥胖是一种可以去医院诊疗的“疾病”。刘启华告诉记者,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并结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帮助患者寻找肥胖的潜在原因。

在诊断明确后,也会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目前,肥胖症的治疗手段多样,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前面说过的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肥胖患者,药物治疗是一种选择。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多种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而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减重手术也可能是一个选择,但减重手术对适应证的评估非常严格,需经过多学科团队评估后才能决定。

“也有一些患者可能是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也能帮助患者调整改善。”他说。

总而言之,体重超标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慢性疾病的风险。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推出,全民体重管理的意识正逐步提升。无论是通过“三知一管”的科学管理,还是“三减三健”的健康理念,体重管理已不再只是个人形象问题,而是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议题。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重管理方式,摆脱肥胖的困扰,拥有健康的体重和美好的生活。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