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市井故事
杨星灿
汉刘向《新序·杂事一》:“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此后,人们便把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称为“日记”。
我大概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写日记。因早年写日记没有正规的本子,遇事随手记在一张纸片上,所以没有保存下来。1974年8月,我到上海出差,每天把遇到的和所做的事记在小本子上,从那以后,才有了正规的日记本保存下来。50多年来,我写的日记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写法自由,不拘一格,文字可长可短,长则上千字,短则一两句话。写日记要如实记录,一般不加评论。按类别划分,有生活日记、工作日记、出行日记、专题日记。生活日记以记录家庭日常生活消费为主,也称为日记账,从1996年12月20日到2024年11月23日,已有27年+317天,共10172天,天天记录,一天不落。工作日记是从1967年11月,我被调到原海勃湾市革委会报道组开始记录,以采访日记为主,还有其他工作方面的记录,如编写《海南区志》《乌达区志》的日记等。出行日记包括外出开会和旅游两个方面。专题日记有乌海天气日报、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新冠疫情防控等。
经常写日记是个好习惯,这个好习惯的养成靠的是毅力。
写日记和做其他事情一样,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因为工作忙或是忘记写日记了,过后一定要及时补上,不能有懒惰思想。外出开会或旅游,我随身带着3样东西:笔、本、老花镜,它们是我的心爱之物,走到哪里记到哪里。有一次,我和老伴随团坐火车旅游,晚上写日记时,突然发现没有带笔,急得我抓耳挠腮、捶胸顿足。后来,老伴在她的包里找出一个2寸长的铅笔头,这才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每次外出开会或旅游回来,我都趁热打铁,把小本子里的日记重新整理出来。50年前到上海出差的日记,因事没有及时整理,后来也不知道小本子放哪里了,最近翻箱倒柜,终于把那个小本子找出来了,用了两天时间把那次出差的日记整理出来装订成册,成为《出行日记》合订本的首篇。
时不时把过去写的日记翻出来看一看,能重新唤起对往事的回忆。如从生活日记中可以看出家庭生活状况(包括收入、支出、物价、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的变化。出行日记则记录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工作日记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1971年冬天,我陪同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下去采访,先后采访了卡布其煤矿、老石旦煤矿、海勃湾化工厂、西卓子山水泥厂以及海勃湾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数十名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写了数十篇上万字的采访日记。后来根据这些采访日记,整理写出了《鄂尔多斯高原的工业新城——海勃湾》(与新华社记者合写)《桌子山下起宏图》《桌子山煤田早期的开发与建设》等八九篇中、长篇通讯和追忆文章,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鄂尔多斯报》《乌海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用。我讲述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还被录制成电视节目,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和乌海广播电说台播出。在旅游日记中,2014年3月27日记述了台湾阿里山风景区“三代木”的故事。这是一种桧柏,常绿乔木,高数十米,树冠锥形,球果翌年成熟,树龄长达数百年。“三代木”是由桧木三代同一根系枯而复荣所称。横倒在地上的古老树根是第一代,树龄1500年;枯死后经过250年,一颗种子飘落其上,借枯树的养分生长成第二代;第二代木根老壳空,经过300年又生出第三代,至今亭亭玉立,根深叶茂。另一棵红桧,胸围12.3米,树高45米,树龄约2300年,被誉为“阿里山香林神木”。
一些国内外大事,也可随手记在日记里。如2003年3月20日的日记写道:“今天北京时间10点35分左右,美国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伊拉克战争爆发。”2008年5月12日的日记是:“今天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乌海震感明显。”这些记录,不仅是个人的记忆,也是时代的见证。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