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区:扩权赋能为发展蓄势

刘春霞

2025年03月26日

本报讯 (记者刘春霞) 近年来,乌达区着眼于减负后,基层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明确路径、充实力量、加强保障,激励基层干部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书写群众满意答卷。

资源下沉、精准施策,由“坐等群众上门”向“主动靠前服务”转变。乌达区推动建立镇(街道)“赋能清单”,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创新实施“五服务三保障”模式,梳理可为村(社区)提供的便民、公共、政务、专业、创新5类服务和资金、人才、制度3方面保障,共42项具体内容,并在全区范围内公示,改变“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的不对等关系,确保基层“接得住、办得好”。

探索推进“流动办公桌”工作模式,主动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按照“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将服务范围划定到基础网格,做到事项提前告知、服务主动认领、问题快速响应。“流动办公桌”开展以来,12345案件投诉率同比下降17.3%,10余个常年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典型引路、强基提质,由“资源散能力弱”向“品牌亮队伍优”转变。乌达区持续巩固深化“双晒”活动成果,聚焦“一镇(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深入开展“赛品牌、拼实绩、促服务”活动,组织实施“现场观摩比思路”“成果展示比创新”“互动交流比干劲”三项比拼,搭建起党组织书记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平台。共挖掘“邻里大集”“楼栋长来当家”等党建品牌30余个,助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探索成立首家社工学院,针对社区工作者的差异化需求,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以融入式、沉浸式教学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社会工作者持证率提升至38%。创立“书记工作坊”,邀请经验丰富的党组织书记出任客座讲师,聚焦基层治理难点问题,按照“每月一主题一特色”的思路,分享案例、总结经验、交流心得,切实帮助新任职书记厘清工作思路、疏通发展堵点,提升能力素养,形成了“以老带新、薪火相传”的良好氛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