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迈向产业发展“新蓝海”

本报评论员

2025年03月31日

■落实六个行动 聚力十项重点工作

本报评论员

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乌海市高价值产业项目对接活动在北京中关村举办。此次活动,不仅是京蒙协作的又一里程碑,更是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又一新机遇。

作为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我市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压力增大等诸多挑战。此次高规格的产业对接活动,标志着我市成功探索一条“黑色能源”向“绿色动能”转化的新路径。活动中展示的硅基新材料、锂电负极材料、光伏制氢等项目,清晰呈现出我市依托原有能源产业基础,向新能源储能、特种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的发展思路。这种“存量优化+增量突破”的双轮驱动,既保留工业基因,又注入创新血液,必将为我市转型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当前,我市正在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部署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在这关键时期,中关村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高地,与我市开展产业对接,意义重大。一方面,北京的技术、资本、人才要素,借助这一平台直抵西部,助力我市实现“创新要素洼地”的跃升;另一方面,我市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产业配套能力,为中关村的前沿技术提供了商业化落地的试验田。这种“东部研发+西部转化”的协作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促成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双赢。

合作是共赢未来的必由之路。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坚信,“北京研发+乌海生产”“北京技术+乌海场景”的深度合作将更加紧密,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将更加顺畅,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广阔。希望双方发挥好各自资源特色,优势互补、合作共进,共同探寻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作之路,推动京蒙协作深入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春风浩荡,乘势而起。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未来,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在合作共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精彩答卷,推动京蒙合作不断迈向新高度、谱写新篇章。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