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鸥歌越千里 双城春信共潮生

——红嘴鸥迁徙背后的生态赋与文旅诗

张靖爽 曹艺 韩建慧

2025年03月31日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曹艺 韩建慧

3月28日,乌海与昆明联合策划的“飞越千里的春日‘鸥’遇”——昆明·乌海双城联动大型直播活动在乌海湖畔与滇池岸边同步开启。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南北对话,源于一群候鸟缔结的生态奇缘——每年春季,数万只红嘴鸥都会从滇池振翅北归,不远千里,跨越山河,抵达乌海嬉戏停留,用翅膀在两大生态地标间划出迁徙弧线,也让两座城市结下“千里情缘”。

这场候鸟迁徙不仅书写着自然传奇,更推动着两地的生态觉醒。昆明首创全国首部保护候鸟地方性法规,构建人鸥共处的“春城模式”;乌海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让曾经的荒漠化区域蜕变为候鸟的天堂。直播镜头里,滇池的碧水与乌海的蓝天交相辉映,展现着生态治理的南北答卷。

当红嘴鸥在乌海湖上划出与滇池如出一辙的涟漪,我们恍然读懂:红嘴鸥振翅绘就的,不仅是跨越山海的文旅诗行,更是用生态密码写就的绿色长赋。当滇池烟波与乌海晴沙在鸥影中交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思便在这羽翼起落间,连缀成山河版图上生生不息的壮美乐章。

春归·东风衔羽落乌海

一切美好的相遇,似乎总是源于偶然。

2018年4月,近千只从昆明北归的红嘴鸥飞到了乌海湖觅食嬉戏,平静的湖面顿时热闹起来。原本在滇池和青海湖才能看到的人鸟互动的壮美场景,第一次出现在2018年开春才蓄满水的乌海湖。

一群可爱却不知名的鸟群突然降临,对乌海人来说无疑是一大喜讯,人们开始奔走相告。一时间,红嘴鸥成了乌海的“明星”,“你去看红嘴鸥了吗?”成为当时最热的话题,诗人、摄影家也都将它作为创作的源泉,市民更是亲切地将它称呼为小精灵。

在此之后,这些精灵与乌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复一年给乌海人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快乐和温暖。如今的红嘴鸥所到之处,皆是一片欢声笑语,它已成为乌海春秋两季一道亮丽的风景。

乌海人对它的深情爱护,7年来从未改变,每个乌海人都能说出几个关于鸥鸟的故事。

3月13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乌海湖宽广的湖面上,安敬东已经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湖边,与来自远方的“老朋友”红嘴鸥准时相会。

安敬东是一名十足的红嘴鸥爱好者。每年春秋两季他都会早早到乌海湖边探访红嘴鸥有没有回来。

“2018年,红嘴鸥第一次大规模造访乌海。当时红嘴鸥还很胆小,不敢靠近人类,但市民对它们非常热情,把自己吃的零食拿来投喂。”安敬东说,初次相遇,乌海人就让这群“陌生来客”感受到了满满的爱。

“我们一家老小都是红嘴鸥的忠实‘粉丝’。前些日子,我又带着耄耋之年的父亲到乌海湖一号码头去观赏了红嘴鸥,他那饱经沧桑的面孔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安敬东说。

因为红嘴鸥,年近七旬的郝全保多了一份“责任”。红嘴鸥“光临”乌海的每个早晨,他都会站在乌海湖畔细数红嘴鸥。

“1、2、3……378,其实,我也数不清究竟有多少只,但好像已经成了习惯,看见它们就想数一数,生怕哪天红嘴鸥数量骤减。”郝全保说,“红嘴鸥是乌海人的老朋友了,我们都很喜欢它们,要是哪天它们不来了,真不知道乌海人会失落成什么样。”

“每年这些鸟儿,就像是大漠春天的信号,令人们欣喜地奔走相告,‘红嘴鸥来了,红嘴鸥来了’。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那种迫不及待,像是去赴多年未见的老友之约。”市民刘雨婷说,不止乌海湖,她还在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寻觅到了红嘴鸥的踪迹。

那天,她与好友驾车巡游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忽然车窗外的天空上,划过几只倩影,“哈,是红嘴鸥,”好友欢呼雀跃,急忙停车,冲到河边,灰蓝色的天幕上,几只红嘴鸥翩然起舞,自在地翱翔,而更多的,则在水面上安静、悠闲地游弋着。

“它洁白的羽毛上,像是水墨丹青般,描绘着几缕黑色,最出众的,当然是它红彤彤的嘴巴,为黑白简约的身体增添了万般妩媚风情。”刘雨婷说。随后她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河虾,蹦着跳着高高地掷向天空,红嘴鸥振翅而飞,鸣声高亢,随着小虾在空中舞蹈,时而俯冲,时而回旋,那优美轻盈的身姿,似花样滑冰运动员最高明的冰上之舞。

“我们站在河岸,沉醉在鸥的世界,欢喜地看着它环绕过来,静静地目送它飞散开去,渐渐融入苍茫的暮色。”刘雨婷道。

接纳、包容、呵护……乌海人与红嘴鸥结下的春秋之约,是水上新城最亮丽的色彩。

眷恋·沙海绿洲唤归途

40年前,从西伯利亚南迁的红嘴鸥,在我国华南一带遇到了冷空气,于是转而涌入云南滇池一带;7年前,从昆明北归的红嘴鸥在途经乌海时,遇到了乌海湖,于是停留驻足。

与40年前初逢红嘴鸥的滇池一样,当它们第一次到访乌海湖时,人们除了震撼,还有惊讶,但第一次迎接这么多“来客”,人们既喜又忧,对于干旱少雨的乌海来说,不知红嘴鸥的到来纯属偶然,还是每年都会来。

那一年,红嘴鸥所到之处充满欢声笑语,在乌海人眼中,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园,让人感到温馨与留恋。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多角度、全方位加大候鸟保护力度,市民、摄影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在乌海湖边和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巡护。

第二年春,红嘴鸥“先头部队”的到来,无疑令人激动——

“比第一年数量还多,白鹭、赤麻鸭、豆雁也跟着结队前来了!”摄影爱好者张建军说,人们的顾虑打消了,红嘴鸥不仅来了,还带来了“好朋友”。

鸟儿的关注,让乌海人领悟到了大自然捎给这座城市的“口信”:候鸟是环境质量的“试金石”,只有生态好,鸟儿们才会来,而且年年都来。

为何一次的停驻,换来从未间断的约定,让红嘴鸥从“自然移民”变为“城市公民”?

这样的变化,实则有迹可循——

红嘴鸥首次到访我市那一年,刚刚蓄满水的乌海湖同样是首次“亮相”。在这之前,我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坚持水岸共治“一盘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从实施黄河乌海段生态保护修复,到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再到全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多举措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系列明确有力的举措和显著成效,标记着我市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不断厚植绿色家底的生动实践。

研究表明,每年春秋两季,候鸟都会准时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其间往往跨越很多国家,行程数千公里。因此,只有生态美好和谐之地,才能成为它们逗留的地方。红嘴鸥年复一年地大规模来到我市歇脚、休憩,正是对我市生态环境的认可。

我市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兼具湿地、草原、林地、山地、沙漠等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绿化成果显著,荒山覆上绿荫,候鸟也不失时机地赶来分享这一成果,可谓“双向奔赴”。

如今,途经我市的迁徙之路博得了越来越多候鸟的“欢心”,不仅是“老朋友”红嘴鸥,每年更有6科60余种鸟类、共计10万余只在我市繁殖、迁徙,还有鸟儿留在乌海,成为“新移民”。

候鸟选择的背后不仅潜藏着“生态密码”,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刘环孝是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一次,乌海湖面刚刚结冰,他在巡护时发现一只受伤的大雁伏在冰面中央一动不动。当时气温已低于零下10℃,如不尽快救助,大雁很有可能死亡。经过分析,刘环孝在同事的配合下,用一根20多米长的绳子绑在身上,一点点向大雁爬去。冰面还没彻底冻硬,向中间爬时,传来吱吱裂开的声音。“当时没想那么多,一个生命活生生地摆在眼前,我一定要把它救回来。”刘环孝说。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抱着受伤的大雁平安地回到岸边,经过长时间的悉心照料,这只大雁完全康复并被放归大自然。

像刘环孝一样,我市候鸟守护者和市民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复一年地迎接它们、保护它们、救助它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频频上演。

“几年前,候鸟很少在人们的视野中露面,现在,除了亲近人的红嘴鸥外,黄河滩涂、湿地河边基本都是候鸟的踪迹。这些年的变化更加明显:候鸟不仅集中在湿地、湖边、农区,更不断向城区靠近,很多市民在散步、骑行时,就能与鸟儿‘偶遇’。”刘环孝说。

全民爱鸟、护鸟的氛围一步步拉近了鸟儿与乌海人的距离。全市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每年都在候鸟迁飞期间巡逻守护、打防并举,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自然环境和候鸟的保护,同时做好爱鸟护鸟和疫源疫病防控宣传。

我市还搭建了智慧林草综合管护平台,关联全市20多个监测点,24小时实时监测、记录全市候鸟栖息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用科技手段评估我市鸟类保护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实现“人防+技防”的“双保险”。

一南一北,乌海与昆明在“红嘴鸥”这一纽带下跨越千里对话;一冬一春,红嘴鸥在两座城市的悉心照护下恋上更美好的生态环境。红嘴鸥这一大自然中的小精灵,如同跳跃的音符,让人与自然、城市与城市间的感情愈加浓厚。

旅歌·振翼千山共此城

这个三月,北归的红嘴鸥,再度唤醒了乌海湖鲜活的春天。

因为有了这一群精灵,粗犷刚劲的北疆小城也变得柔软。当橙红色的落日浸染黄河水,苍茫大漠腾起孤烟直,刚毅的北疆风光便在鸥鸟的羽翅翻飞间生出几分春城的婉约。

很多初次到访乌海的游客都觉得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就好像并非站在黄河边,而是面朝大海,看海鸥伴着彩云归。曾连续两年到乌海观鸥的广东游客陈海荣夫妇对此就很有感触,2021年国庆假期,到乌海越野冲沙的夫妻俩在乌海湖畔偶遇候鸟南迁,又是惊诧又是惊喜。“我们曾在云南滇池边儿上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没想到在乌海这样纯粹的北方城市里能与鸥鸟再度相逢,实在是又激动又感慨,乌海真是个宝藏城市。”陈海荣这样对记者说。

打听到乌海湖一年会迎来两次候鸟潮,2023年春季,陈海荣和妻子又带着父母、堂兄弟一家来观赏了一次候鸟北归。“北方的春天来得很晚,但有了红嘴鸥的相伴,春天的气息就很浓郁了。”他说。

7年的准时相约,的确已把乌海打造成了观鸥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北京游客张铭就曾专程到乌海来观鸥。“不是滇池去不起,而是乌海更有性价比。”他笑着说,“乌海好吃的多,好玩的也不少,有沙有水,粗犷柔美兼具,的确令人惊喜。”

美好的生态景观促进了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2024年乌海湖候鸟季,恰逢国庆假期,全市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7.7%,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3%,在继“黄河明珠”“沙漠绿洲”“葡萄之乡”“书法之城”“赏石之城”等城市名片之后,“观鸥圣地”又在向八方来客展示着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或许将成为这座城市下一张金质名片。

未来乌海与红嘴鸥还会有怎样的牵绊?在游客看来,生态赋能文旅是必然的选择。就像云南滇池每年的“海埂大坝喂鸥节”常常能吸引百万人次参观一样,大漠湖城也必将因红嘴鸥的年年光临营造出新的“观鸟经济”。

“黄河岸畔也能办观鸟节。”市民张广福说,“我们有书法节、赏石节、葡萄酒节,观鸟节也可以提上日程。外地游客除了能来感受一城揽尽塞外风之外,还能欣赏这天地间自由的精灵。”

在这里,鸥鸟每一次振动的羽翼都在书写人与自然的共生契约,每一声清冽的鸣叫都化作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绿色和弦。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乌海正在向外界证明:真正的诗意栖居,从不是对自然的仰望,而是与万千生命的并肩飞翔。

愿人类与红嘴鸥,年年常相见,岁岁常相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