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庭良:文化滋养下的书法人生

张文杰

2025年04月01日

康庭良近照。

康庭良草书作品。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真正的书法,要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在与康庭良的交谈中,他耿直的性格和对书法独到的见解,让人看到了文化人的影子。在与康庭良的两次交流中,他反复提到,文化底蕴对书法发展的重要性。

其实,书法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一直被赋予了“文以载道”的重任,也恰恰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才让书法不断展现出时代活力。

书法启蒙与早期探索

今年66岁的康庭良,在上小学时与书法结缘,至今从未间断。康庭良回忆:“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春节,看到舅舅写对联,村里的人都夸赞他写得好,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也跟着比划起来。”在那个缺资少物的年代,没有专业的字帖,也缺乏专业的指导,康庭良凭借着自己的理解和热爱,踏上了探索书法的旅途。后来,舅舅看到他写的“红心向党”四个大字时,赞叹而高兴地跟他说:“这比大舅的水平高多了,以后村里的对联就你写吧。”至此,康庭良接过舅舅手中的毛笔,开始乐此不疲地为邻居们写对联。

村里有个老知青,毛笔字写得非常工整,康庭良靠着记忆模仿这位老者运笔、收笔的方式。看到谁家有跟书法相关的纸张,他都要回来收藏起来。康庭良说:“那时候,能接触到的练字素材非常有限,报纸、中药盒上的字,都成了我的宝贝。我把这些攒起来,仔细琢磨上面的字,有空就拿出来临摹。”心怀热爱,自有万般精彩。正是因为这种纯粹的热爱,支撑着康庭良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练习,也为他日后真正走上书法之路奠定了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康庭良对书法的热爱愈发执着。1978年,康庭良考上了中专。在逛书店时,发现了《四体书法字帖》,而就是这本字帖成为他书法道路上的重要指引。“当时看到这本字帖,真的如获至宝。里面的四体书法让我大开眼界,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尽管当时生活条件有限,他依然想尽办法练习。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废旧报纸上对照字帖临摹。“那时候,我用钢笔进行临摹,主要是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都能写。我觉得钢笔虽然与毛笔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理解字的结构上是相通的。”正是因为长期的勤奋和坚持,让他在书法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书法与文化密不可分

毕业后,康庭良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广泛涉猎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对米芾、张瑞图等书法家的字体进行钻研。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学习书法不仅仅是模仿笔画,更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还原他们写字时的状态。他说:“因为文字的存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书法随着文字的发展演变,不同的字体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在学习米芾的字时,会试着感受他写字时的心境,想象他在创作时的场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书法的精髓。”

“古人都是先学文化,再学书法。”在康庭良的书法理念中,文化滋养是核心观点。他认为,书法与文化紧密相连,强大的文化基础是书法的灵魂所在。他以赵孟頫为例讲道:“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丰富多样,这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他的书法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是因为他不仅在书法技巧上精湛,更在文化修养上深厚。”文化就像土壤,书法是开在上面的花朵,没有肥沃的土壤,花朵就无法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康庭良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在他的书架上,不仅有书法专业书籍,还有文学、历史、美学、文字学等各类书籍。“我一直相信,功夫在字外。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在书法创作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其实,早在上学期间,康庭良就意识到了文化对书法的重要性。他在学校,利用练习书法的时间,手抄字典,精读《文字源流浅说》等书籍。这些学习经历,让他对文字的演变和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康庭良认为:“提高文化素养对书法的感知力和欣赏力至关重要。书法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紧密相连。哲学是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书法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有哲学思维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一定能展现出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

在文学滋养中传承书法

“期盼碧绿的原野,永远百鸟可转;期盼葱郁的森林,永远松涛震撼;期盼奔腾的江河,永不溃堤决岸……”这是1989年,康庭良参加“保险杯”征文比赛时写的一首小诗。这首诗获得了二等奖,他说:“当时正在用电饭锅焖饭,突然就有了灵感,我就随手找了张纸写了起来,就这么顺着写下去,饭都顾不上吃了。最后,获得的稿费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

还有一次是以枣树和丁香花为主题的创作。他回忆自己当初创作的经历,说道:“当时为了这个创作,我想了好几天,后来突然看到办公室窗前的小树苗,我的灵感就来了,洋洋洒洒写完后就投了稿,没想到最后也获得了二等奖。”这些文学创作和获奖,让康庭良感受到优秀的文学创作是要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就像书法创作一样,如果没有思想,技巧上再成熟,那也只是躯壳。通过不断地思考与认识,康庭良更加坚信文化知识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康庭良在参加工作后,也一直参与书法教育工作。在书法教育方面,康庭良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教书法和学书法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虽然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但在方法和手段上却存在极大差异。“教学相长,老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得到提升。就像孔子说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他指出当下一些书法学习者只是单纯模仿,对字体演变、文字起源等文化知识缺乏了解。“有些写草书的人,连草书是怎么简化来的都不知道,一味机械地模仿笔画,这样是学不好书法的,也是没法向学生讲清书法的。书法学习需要深厚的文化支撑,只有了解文字的来龙去脉,才能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展现书法的魅力。”他说。

“满船明月从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学习书法或许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过程中会有明朗,会有暗淡;但只要守住自己的心,终会悟到“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在谈到黄庭坚书法特点时,康庭良饶有兴趣地说:“我今天早上还在临黄庭坚的字帖。他在书法上的贡献可不小。他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有特色,他的书法风格豪放洒脱,对后世书法家影响很大。关键黄庭坚还是苏门四子之一,这就是我说的以文化养书法的典型代表。”

书法之道,就像一条深邃的幽径,唯有扎根在文化的厚土中,才能稳健地阔步前行。康庭良在漫长的时间里,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满腔热忱,在书法的广袤天地中默默耕耘,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乌海书法艺术的发展默默地作着自己的贡献。

(张文杰 文/图)

人物小传

康庭良,出生于1959年,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

1996年,其作品收录《中日书法作品汇观》。

1997年,其作品收录《中原书画名家作品集》。

1998年,其书法与对联被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东岩山文化公园收藏。

2001年,获全国“晋煤杯”书法展二等奖;获全国“兰亭杯”书法展二等奖。

[手机扫一扫]